原文:陶壹一
那是18岁念书的时候,我们刚认识,彼此还算投缘聊的比较多。放学时,我会经常去她家玩耍,彼此无话不说。对她,我从没有戒备,那时心思单纯地很,甚至都对自己的姐姐,也没有那么掏心掏肺地说着心里话儿。
而她,因为长相一般,家境一般,同学对她都没有太在意,几乎是忽略了她这个人的存在。
那年,躁动的青春不适宜地不期而至。我因为喜欢班级一个男同学,和她说的比较多。那时,或许是自己青春期的怦然心动,或许是对最初爱情的朦胧感觉,又或许是对异性的好感,使自己深陷其中。
当时的自己,就是有一种感觉,总想着找人倾诉,想找人聊天,想找人释放烦恼。她,成了我唯一想要倾诉的朋友。我把自己的心思毫无保留地,一股脑地倾诉与她。而她,只是简单的回应着,没有什么实质性建议。
过了一周的时间。有一天,我去上学。刚进到教室门口,就感觉气氛不对,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嘲笑着我,互相之间窃窃私语,对我指指点点,自己仿佛透明人般暴露在全班同学面前。
我霎那间明白了,自己的隐私被她当作笑话一样,四处散播都讲给同学了。尤其是那个男孩喜欢的女同学,语气更加坚定地嘲笑与讥讽我,眼神间的挖苦与藐视,让我无地自容。
我瞬间崩溃了,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头脑一片空白,恨不得马上逃离教室,逃到一个角落里把自己隐藏起来。
为什么?为什么她要如此残忍与冷酷,为什么她要如此决绝与隐晦。也许她看到我的伤痛越深,她的快乐越多;也许我此刻的无助正好滋长了她内心的黑暗。
也许她太过于自卑,对她而言,否定别人能带来最大的快乐,因为通过这样的否定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存在感,而“朋友”这样的字眼,在她看来是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唯一存在的好处就是方便自己进行挖苦和否定。
事后,我终于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只是她用来表现自己的一颗棋子,而所谓的朋友和真心全都是假的。想到这儿,我果断和她绝交了,从此两个人不再说一句话。
青春年少时,我们对这个社会认知不够,觉得世界都是单纯美好的。不是我们不想成熟,我们也不想对社会有偏激言行。而是当我们经历一些事情后,才懂得这世界,在有些人眼里,是邪恶的,是具有攻击性的,因为她自身童年的心理不健康,扭曲了对社会的美好认知。
当她自觉卑微,无法找到一个出口时,我们就成为她的代替品。她见不得我们的生活比她美好,比她聪慧,她会变相地否定我们,打击我们的自信。或许,这个世界上对我们危害最大的人其实就是身边的人;或许,最恨你的人就是了解我们最多的那个人。
我们之所以总是被身边的人算计,总是被身边的朋友攻击和伤害,原因就在于联系得太过紧密,你的一切他都知晓,他对你知根知底,所以才会抓住你的把柄。也许现在你们可以相安无事,可以称兄道弟,可以相互帮助和扶持,但是说不定哪天,他就会背叛你,就会将你当成交换利益的工具。
电影《兄弟之争》就很好的例证了这个观点。影片简述了来自德国的同胞兄弟阿道夫•达斯勒和鲁道夫•达斯勒,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创建了阿迪达斯和彪马两大运动品牌。然而,也就是从创建事业的那天开始,两兄弟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最终导致兄弟成为仇人。
他们甚至互相使用各种黑社会手段和阴谋来对付对方,这期间波折不断,牵扯到豪门内斗,纳粹背景,阴谋诡计等。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达到巅峰,形成霸业。背叛与阴谋,纳粹与告密,仇恨与决裂,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战场商场的血与火,Dassler两兄弟的一生可以称得上风云变幻,谁是谁非到今日已经说不清楚。
而且,他们的后代在继承其先辈辉煌事业的同时,也继承了彼此仇恨的遗风,并让兄弟相煎的闹剧一直持续了60年之久。阿迪达斯与彪马的家族斗争最终以各自被收购而告终。
生活是双面的,有其美好,也有其阴暗。我们终将怀着一颗善待他人的心,去感知这世界;我们终将懂得岁月赋予我们的超能力,去辨识伪与善;我们终将明白万事万物自有良知,去衡量每个人的道德标准。
所以,我们不必太过渗透,也不必太过表衷心。而应该以自己的人格去赢得信任,以自己的从容去安抚荒芜,以自己的真心去换来尊重。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的,那种将幸福快乐建立在朋友痛苦之上的人,那些用别人的无能来衬托自己能力的人,根本就不值得你去用心结交和对待,你应该主动远离这样的人,以免成为被利用、被踩在脚底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