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七七雀
在上中学之前,我很喜欢读课外书和杂志,《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等五本五本的买,也买过《漫画party》这一类的,特别爱看每页侧栏的笑话。这当然都是在旧书摊上买的,两块钱一本,可是不多久就看完了。
直至高中毕业,家里搬家,那些书和杂志才重新回到我的眼前。一摞摞的杂志,虽然破旧但是整齐,我特别舍不得扔掉,我总觉得是我的精神食粮,虽然过了好多年,但是文字和内容是不会过期的,道理的价值也是不会随着时间流逝的。
不过,还是卖掉了。
我为什么最后还是舍得卖掉了,因为我有摘抄本。
做摘抄这就件事对一些人来说挺匪夷所思的,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而且没必要。
我堂哥就是那么认为的。以前聊起来,我和堂姐就说我们看书会做摘抄本,把好句子好段落或者有意义的话抄下来,而且不摘抄总觉得亏了,那么好的句子一定得记下来,好像就是宝藏一样的。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留作业,要读书做读书笔记,这件事要当个作业来做那是十分痛苦的,但是对我来说则不然,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就算是没有作业的要求,我也是会做读书笔记的。
但我做的不好的就是我不会重新解构文章,再整合输出,也就不完全是读书笔记,不过对付小学生作业也足够了。现在的读书笔记也叫做书评,写书评累,真的费脑子,我不愿意动这个脑子。所以,读书笔记我到现在都写不好,当然现在也意识到了,一定要写,输出也倒逼输入,良性循环。
但是做摘抄这件事我一直没停,只不过从纸上转到了电子笔记本上。我有一套系统的电子书摘抄段落再转到笔记本上云端保存的方法,对我来说很受益,所以我很习惯看电子书,反而看了纸质书我不知道要怎么摘抄保存了。
没有那么多时间允许我一字一句地摘抄在本子上,本子丢了也得不偿失。但也有缺点,比如没有手抄印象不深刻,看一眼过去不会多思考等。
不过这些也因人而异,也有人会省下摘抄的时间多做思考的。
另外,多源统一这件事也挺重要的。
这边记一点那边记一点,整理起来真的很闹心,而且不利于整理吸收。
小时候多读书对我到底有多大影响呢?
就我的经历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的塑造。
父母工作忙,没有人管我学习的,他们对待我的教育也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更多的大概是以身作则,学习这部分基本是靠我自己和学校教育,对世界的认知和道理的理解就完全靠我的课外读物了。
所以,多读书读好书真的很重要。
至于价值观,我举两个例子:
“你不可能做一只人人都喜欢的橘子”
这是小时候在《读者》看过的一篇文章,至今仍然记忆深刻。
文章大意是这样的:
爸爸看到孩子闷闷不乐,问道怎么了,孩子说在学校其他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就是有几个小朋友不喜欢她,所以她很苦恼,她不知道这几个人为什么不喜欢她,因为她想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
你看,小朋友的人际关系率真又敏感,今天你和我玩,明天她和我玩,我想你们所有人都和我玩,但是你不和我玩,我不开心,我也不喜欢你了,其他小朋友都喜欢我,你为什么不喜欢我...
而爸爸是怎么说的呢,“你看,这里有几个橘子,你喜欢哪个?”爸爸说着指了指桌上的橘子,孩子说:“我喜欢这个,这个,这个...”
爸爸又问:“那你不喜欢哪个呢?”孩子说:“这个...和这个。”
爸爸笑了笑说:“你看,你有喜欢的橘子也有不喜欢的橘子,我就很喜欢这个橘子啊,橘子也会有人喜欢也会有人不喜欢,所以,你不可能做一只人人都喜欢的橘子啊。”
就是这样一个小故事,浅显易懂,但能让我记到现在,并且在内心世界深处一直会提醒我:你不可能做一只人人都喜欢的橘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人喜欢活泼开朗的,有人喜欢温柔细腻的,有人喜欢健谈幽默的,有人喜欢沉默寡言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特别是在校园里这种拉帮结派要搭伙结伴才能向外界宣告“我有朋友啊,我人缘多好”的地方。
前几日,在寝室跟室友聊天,她说每天晚上她都会反思自己今天有没有说错什么话,有没有得罪什么人,会不会有人讨厌她什么的。
我承认,有自我反思复盘是好的,但是20多岁的人了为什么想的是这个问题,这好像是我小学时候考虑的问题,在我看来,挺幼稚的。
自我反思帮助的是自我提升,完善自己不足的地方,让自己越来越强大,这样才会增强能量场吸引更多的人,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就算有不喜欢的事情不喜欢的人也一味地隐忍,只为了证明我和你是一类人,只为了让别人也认同自己喜欢自己,其实挺没有必要的。
弱者迎合别人,强者吸引别人。提升自己,拥有自信,吸引到的自然就是真心喜欢你的人。
你看,爽妹子的性格虽然饱受争议,黑粉无数,但还是收获了一票拥趸。
你不可能做一只人人都喜欢的橘子,做一只有一部分人喜欢的橘子就对了。
“将心比心”
这是在一本作文选里看到的一篇文章,这里学到的道理对我为人处世有很大影响。
内容记不太清了,大概就是讲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将心比心,这样才会容易理解其他人的处境和心情。
但是这点虽然需要一点自我认知的觉醒,可能也需要一点生性敏锐的天赋。
有的人就是会天生的容易感知到别人的情绪,性格细腻敏感,会照顾到每一个人,不会让对方尴尬,很会说话。这样的人也会被贴上“老好人”、“情商高”的标签。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会在关键时刻化解尴尬,也会在朋友无助寻求倾诉的时候站在他的立场理解他的心情予以安慰。
这两个例子,道理很浅显,现在一看很容易明白,但是在我当时那个年岁的时候,没有人会告诉是这样,有这样的道理。
如果不知道这样的道理,或许我会横冲直撞,或许我会无意伤害到别人,或许我也会迎合别人而不能专心做自己,或许我也没有好人缘,也没有一群值得信赖的朋友。
小时候,学校教得多是文化知识,而课外书学得都是人生道理。学校教得是你走向社会的一块敲门砖,而这些软性竞争力能决定你日后能走得多远。
我见过很多小时候会读国内外名著的朋友,讲话有见地,思想很深刻,聪明富有智慧,但又不卖弄,所谓大智若愚即是了。我和他们相比,思维境界、思想层次和眼界学识还是差了一大节。
我不爱读名著,太长篇读不下去,说明我没毅力,虎头蛇尾,不容易坚持。我常读短篇,现在读书三四百页也是我的首选,八百页以上我就怵了。这得改。
小时候多读书对我的影响远不止价值观的塑造,当然还有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小学生作文大赛多次获过奖,从小学到高中,作文经常是被老师拿来当范文读的,这些也都是受益于小时候读得书多。但是现在不行了,看书少了也不写了。
特别是读杂志和报纸,我是真心喜欢。有点像现在的自媒体碎片化阅读,不过没那么多标题党。内容繁多,种类齐全,用个小时候作文常用的词:琳琅满目,也积累了不少作文素材。
要说小时候多读书对我的影响,可谓深远,影响着我对自我的要求,影响着我一生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得了这罐蜜的甜头,我当然还得继续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