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观《死亡诗社》
先后看了台湾作家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电影《死亡诗社》。两部没有任何关联的作品却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01
房思琪式的文学悲哀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最初我们的眼睛和思想会被性侵、权利、升学主义这些粗暴的词语占领。我们会对房思琪式的悲剧感到痛惜,会对残酷的升学主义进行大张旗鼓的批判,会对当下父母、学校在孩子性教育中的缺席进行反思,也会对社会和文化中对于性话题的固有观点发起挑战,但我们却忘记了作者林奕含对于这本书的定义:这是一个关于女孩爱上诱奸犯的故事。林奕含在采访中一直强调,在这个故事里是有爱的。那么问题就是,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畸形、变态的爱?为什么在房思琪和李国华之间会存在这样的爱?林奕含,给了我们提示,但却不是答案。她说,“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李国华),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
小说中,十三岁的房思琪起初不明白那个熟读四书五经,满口温良恭俭让的李老师为什么会对自己做下如此难以接受的事情,直到后来,当她大着胆子问老师:“做的时候你喜欢我什么?”他只答了四个字:“娇喘微微。”思琪很惊诧。知道是形容黛玉初登场的句子。她几乎要哭了,问他:“《红楼梦》对老师来说就是这样吗?”他毫不迟疑:“《红楼梦》,《楚辞》,《史记》,《庄子》。一切对我来说都是这四个字。”一刹那,她对这段关系的贪婪,嚷闹,亦生亦灭,亦诟亦净,梦幻与赌咒,就全部了然了。房思琪对文学有太多的崇敬与爱慕,连带着对于掌握文学的人也生出来万分崇敬与爱慕。所以,当李国华第一次侵犯这个十三岁的小女孩时,她关注的不是身体的难受与反抗,而是感到“对不起,她不会。”多么讽刺,多么悲哀,她对于文学的崇敬让她对一头狼选择“顺从”,甚至逼着自己爱上这头狼。她以为文学中的真善美会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演绎,却不料这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梦境,梦醒了,她也被现实逼疯了。她所以为的文学,最终毫不留情的辜负了她。
这是文学浪漫主义的悲哀!这不是房思琪式的个例!
02
尼尔式的浪漫主义悲哀
如果用房思琪式的悲剧来探讨文学之于人的迷惑尚显牵强,那么经典电影《死亡诗社》中“尼尔”式的悲剧就更值得我们深思。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不为世俗思想所束缚的文学老师(Keating)带着一群学生学习浪漫主义诗歌,探索生活、梦想、爱、生命等人类永恒主题的故事。
这部影片前半部分情感欢快流畅、激情勃发,后半部分阴郁晦涩、悲伤压抑。对于这部影片中的主人公Keating老师人们向来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春风化雨的智者,用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启迪孩子们学会思考,敢于发声,拒绝顺从,珍惜当下,引领孩子们去探索生命生活的意义。也有人认为他在教学中“用力过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教学激发了这群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却没有教给他们如何面对现实的残酷。
说实话,在观看这部影片前半部分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是激动的,是热血的,是高亢的,对Keating老师也有一种深深地认同和崇敬。毕竟,在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下,我们很难不被这样特立独行的教学方法、这样辩证开放的教学思想所震撼。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么这部影片作为教育类型篇的价值就显得肤浅了。
所以,影片后半段一改前半部分的欢快酣畅,变得阴郁压抑。从学生尼尔在校报上用“死亡诗社”的名义发表建议学校招收女学生的文章,到诺克斯大胆追求已经有未婚夫的克里斯,再到尼尔不顾父母反对坚决参演话剧《仲夏夜之梦》,一切“珍惜当下”的勇气背后都是对现实的莽撞,充满着争执与暴力,当然结果也是以悲剧收场。尼尔在摘得话剧桂冠后,得到的是父亲要求他退学进入军校的通知。面对父亲的执着,尼尔无从反驳,但思想的激进让他没有办法向从前一样对父亲的要求顺从接受,最终在那个茫茫雪夜,在父亲的书房饮弹自尽。
关于尼尔的死,有的人认为是父亲逼迫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KEATING老师思想蛊惑的结果,这两者显然都有失偏颇。但是,KEATING老师对尼尔的悲剧确实是负有责任的,也许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教会了学生勇敢、思考、梦想和爱,但他却没有教会孩子们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如何去化解这些矛盾。他帮助孩子们成为了思想上的巨人,却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脚踏实地。从某种程度来说,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疯子”,却不是一个理性的智者。
之所以把一本当下的新书和一部年代久远的电影放在一起思考,是因为,两部作品中都有关于“理想和现实”关系的叩问。而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所要思索的,一种只有真善美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真的能够适应现实社会吗?只有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人生真的能体会到生命的本质意义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教给孩子善良、勇敢、正直、梦想、爱这些美好的品质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们与自己和解,与社会和解,与现实和解的方法。这不是妥协、顺从,而是以一种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处世。而这些东西我们应当从中国最古老的那部分人身上去寻找,那就是劳作在中国大地上的农民,他们对于生命的乐观与豁达,对于生活的倔强与坚强,也是我们应当教给孩子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