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这首诗,我心里很很惶恐的,它太美好,而我太弱。姑且随意说说吧。说到张若虚,我觉得他算得上是我很佩服的一个诗人了,他的诗只有两首保存在《全唐诗》中。其中一首就是这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就这一首诗,够他在这历史文化长河里继续灿烂一千年,如果一千年后还有人类的话。
这首诗的诗题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是一首宫体诗。
宫体诗我们看看它的这个名头就知道,一定是不朴素的。和宫廷相关我们可以一下子想到很多的元素,华丽的殿堂、精巧的楼阁、精致的美人,总之就是富丽堂皇极尽精巧。但是张若虚的这首诗却大不一样,一洗铅华,在宫体诗当中,它就好像是如今无数网红脸中的一个天然美女,而且还有一张盛世美颜,无法比拟。
它美在什么地方呢?从头到脚啊!从题目看起,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被并排的摆放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形成一幅暗香浮动的大江月夜图。在意象的浮动之间,拉开了一个明亮柔和开阔芳香的夜晚的序幕。
第一句诗就直接写春天江潮上涨,几乎与海面持平,这该是一幅多么辽阔的画面啊,丰盛的江水汇入大海,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与潮水一同升起。这是自带动态效果的文字,这效果还没有消失,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一句厉害了,滟这个字太美啦,一个艳加上一个三点水,看字形就知道,色彩鲜艳还不够呢还要带上水光。这万顷的波涛起伏荡漾全部都照映着这一轮明月,把这荡漾的月光送到春江的每一个角落。这画面不是一下子就动起来又亮起来了吗?在流动的江水中,月色也在随着无限的流动。这么一个平面的横向展开的画面写完,他又重新着眼,这条洒满月光的江水,在芳草鲜美的平原上画了一条柔婉的曲线,像一条明亮的丝带,浸透了芬芳。这些芬芳的花朵,看起来就像细密的雪珠。这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繁华盛开月明风清的夜晚啊。月光遍洒天地,在江上,在花间,月色如霜。开头八句直接照应题目,打开一个空明开阔的视野。
好了,月亮升起来了。诗人的思绪也开始漂浮,明月高照,对着这样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开始发问,问宇宙问时空,在这苍茫的时空中个体是多么渺小生命是多么短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逝而时间亘古不变。
江月照耀着谁呢?是天涯漂泊的游子,愁满春江。写游子的一句: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家与何处两两照应,漂泊的游子与高楼的思妇彼此思念,一种相思,两处离愁。于是诗人想象妆镜前的思妇,珠帘上捣衣砧上遍洒月光,卷也卷不去拂了还来,突然想起那一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不是月光,是离愁,是缠缠绵绵无法剥离的忧愁。这个时候她的思念跟着月光长风万里送到离人身边,这千里的相思书信无法寄到,只好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里写思妇的愁怨和无奈,无法排遣只好借助想象。
写完思妇写游子:昨夜闲潭梦见落花,落花流水时间逝去,可是在外的游子还未归家。江水送走了春天,明月西斜,藏在茫茫的海雾之中,回家前路迷茫无法预计归期。
所谓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思路分明又互相映衬。
最后从月出的明朗开阔到月升的思绪沉浮再到月落的伤感,整首诗内部的情绪与画面互相交融,形成一个流动的整体。最后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则是留下无限空白。
张若虚这首诗之美,在于它的结构完整富于韵律,不论是内容还是情感上来看囊括了古今诗词的基本元素和母题。
春、江(水)、花、月、夜,我们可以随便看看,几乎所有写景抒情的古诗和词都无法跳出这几个意象的范畴。而从哲思上看,对时空浩渺无垠的追问更是通古今之变。它不仅有景有思还有情,游子思妇,离愁别绪同样是古典诗词中无法回避的主要内容,他两处着笔写得饱含忧伤之美。这首诗圆融流动中带着对人生对离情的最优美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