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发动世界战争,在全世界各地打得火热,美国在一旁看着热闹,大发战争财。突然有一天,美国在夏威夷看了日本一眼。
日本人瞪着美国说:“你瞅啥?”
美国人回了句:“瞅你咋地?”
日本人很不爽地说:“瞅我,那我削你!”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因此卷入二战。
在知乎中有个提问:在东北如何在避免挨揍的情况下正面回答「你瞅啥」?
有个回答:理论上来说,当你走在东北的任意一条大街上,看到有一条好汉,瞪着你,不屑地说出 “你瞅啥?” 的时候,请注意,战斗随时可能开始。
真的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吗?
“北京三中院审结了一起由「你瞅啥」引发的血案。”
类似这样的新闻我们时有耳闻。一句“你瞅啥?”为何数次酿血案?
人为什么会因为“你瞅啥?”这样的事打起来?
在《沟通的八张面孔》中是这样描述的: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提摩西•里尔,根据对很多人的观察,创立了里尔沟通模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沟通的八张面孔”。即使今天,该模型仍然对了解相互沟通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帮助。根据一个人的行为会引起他人的反应行为的这一观点,我们可以预测到人们之间的相互行为及其影响,然后对我们的行动与反应做出有意识的选择。
为了便于理解,先让我们认同下列内容。主导行为称为“主导”,如果是几乎或根本没有主导权的行为,笔者称之为“从属”。这就形成了有四面扇形组成的圆圈。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提摩西•里尔研究的一个主要成果就是,一种行为会激发另一种行为。后一种行为有时是相等(或对称),有时是相反(或互补)的。主导激发从属,反之亦然,因此形成互补。“我们导向”行为激发“我们导向”行为,而“我导向”行为引起“我导向”行为,这些是对称的。如果我们将这些数据组合起来,则可以看到1号扇区的行为会激发2号扇区的行为,反之亦然。3号扇区的行为会激发4号扇区的行为,反之亦然。
提摩西建立的里尔模型,根据横轴“我—我们”、竖轴“主导—从属”把一个圆分成了4个扇区。
1号扇区 :我们主导行为,称之为引领行为。
2号扇区 :我们导向的行为,但很少是主导的,称之为从属行为。
3号扇区 :也不是主导的,但是是我导向的,称之为防御行为。
4号扇区 :我导向的主导行为,称之为进攻行为。
我们看一种行为是会激发另一种行为的。进攻(4号扇区)会引起防御(3号扇区),如果某人引领(1号扇区)会激发从属行为(2号扇区)。
所以,当你走在东北的任意一条大街上,看到有一条好汉,瞪着你说出 “你瞅啥?”的时候,这是属于我导向的主导行为(4扇区行为),如果这个时候你凭着自然反应,回应对方一个4扇区(进攻)或者3扇区(防御)的行为,最后必然将导致对抗事件。
行为选择并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如果可以预测我们的行为所可能造成的影响,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来选择更合适的行为。
更多内容欢迎参考:20161217《沟通的八张面孔拆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