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说,年轻人有三大最难熬的时期,第一个是高三,第二个是大四,最后一个是工作的第一年。
我现在熬过了前两个,在面对第三个时,迟迟不肯向前走。
在徘徊犹豫自我怀疑的这段时间里,我碰巧看到了一些文章,讲的其他人在二十多岁这个年纪都在干些什么。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作家或者艺术家。我总结了一下,他们二十多岁的生活画风总体就是郁闷沮丧,心高气傲但是毫无资本。
例子如下。二十多岁的鲁迅,闷在东京的会馆,仙台的校舍,上课、考试、翻译、无聊。半夜才睡,午后方醒。靠着床头抽一支烟,日子也便这样。兴冲冲编译《域外小说集》,据说只卖出二十一本。二十多岁的季羡林,困在哥廷根大学的老楼中,面包也吃不起。每天穿过走廊,只和墙壁上挂的东方学家相互打量。二十多岁的萧红险些死在哈尔滨客栈,多年后还不忘诅咒“我所遭受的一切仅仅是因为我是个女人”。二十多岁的陈丹青,游荡在纽约街头,心情沮丧:彼时国内正时髦的喇叭裤,在异乡无人理睬,上海摩登刹那变成土鳖。
看了这些让人不禁感叹“少年子弟江湖老”的例子,我想了想,总结出来二十多岁的文艺青年最可能处于的四种生活形态。第一种是富贵闲人类型,如叔本华,家里有八辈子花不完的钱,自己热爱哲学,那就专心且安心地研究哲学就好了,生活方面无需操心。第二种是穷困潦倒至死类型,如梵高、石川啄木,可能短命的一辈子中知己寥寥无几,连自己的生存都容易出现问题,去世后除了遗留下之后才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甚至可能还遗留下自己再多活几十年都还不清的债务。第三种是穷困潦倒但是有人养的类型,如叶菲莫夫和某些当代摇滚歌手,这些人呢,可能是真的遇到了欣赏自己才华的贵人,也可能就是正好碰上了特别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亲近的人,他们生活可以维持到自己可以花大量时间研习、创作上面,而不需要过多操心琐事的程度。第四种是穷困潦倒但是自力更生的人,如村上春树,他们这些人非常辛勤努力地为了生活操劳,同时挤出多余的精力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他们一开始会活得非常累,慢慢生活有起色了,足够养家糊口的时候可能作品也横空出世,之后不再为生活而工作,开始专职做热爱的事情。也有可能作品一直默默无闻,不过依据前些年积攒下的生活经验与能力,倒也活得有滋有味。
那么这些对我有什么借鉴意义呢?首先,我应该也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比如文学、艺术,但我感觉自己并不算一个有灵气、天分的创作者,可能我更擅长于去研究、分析、整合、鉴赏他人的艺术成果。所以我肯定无法真正吸引到什么贵人,毕竟我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创作方面的才华。那我不可能是第三种。而第一种则明显不是我所拥有的选项,而第二种的生活过于悲凄,我实在舍不得自己过成如此。所以我只能选择第四种了。
我也要开始直面生活了,尤其在我甚至连自己的人生方向都没有搞清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应该会选择做赚钱的工作,而当我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后,我会边赚钱边利用多余精力往既定的方向前进。此处的赚钱,确实很庸俗,但是这是我能想到的让未来能多些自由与快乐的最佳办法。所以态度要摆端正,既然选择了直面生活,就要去正大光明地去努力面对。而不要一边鄙视钱,强调自己“不为五斗折腰”,一边因为没钱而不得不成为了生活的奴隶,终生解不开枷锁。也有人说:“赚很多的钱就是作为将来换取自由的筹码。”我且信他。说是“少年子弟江湖老”,现在不得不进江湖,老可能真的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好像终于想通了,就像我某一天突然想通了,要自己学习做饭并且每天带饭一样。
希望一切都是会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