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礼之本:礼的本源。
大哉问:问题问得有重大意义。
奢:奢侈。
简:简朴。
易:解释一出自《论语注疏》,意思是“和易”,即仪式和谐顺畅;解释二出自宋儒,意思是“治理”,即仪式办理的隆重、完美,张居正、钱穆、杨伯峻、李泽厚大都采取这个解释;办理的完美,说明做的很熟练,因此华杉在《讲透论语》中解释为“熟练”,这是第三个解释。
自明朝以来,官方奉朱熹的书为正统,故而历来解释大多数随他。但“易”用作治理的意思时,词性是动词,如果这是引申义,也讲不通,更不要再把它的意思从“治理”向外引申了。
我认为,要理解“易”,应先从“奢”与“俭”的对比入手,其一这两个词的词性是相同的,都是形容词,其二这两个词义是相反的。因此这个“易”的意义应结合“戚”来理解。
戚:解释一为悲伤、哀戚;解释二同“蹙”,困窘;这两个解释词性均为形容词。
从解释一看,悲伤是来自内心的,那么它的反面意思就是外在的形式,如果外在的形式是固定的,是每个人去世后的仪式都一样的,那么就无法体现外在,而内心也就失去了对比的意义。林放观察到的应该是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家族对待同一件事的礼节礼仪都不一样,大家变着花样显示自己对死去人的重视,因此这个易就是本意的延伸,我以为可以理解为“变化的”。
从解释二看, 困窘多是物质上的窘迫,那么反面就是精神上的舒畅。这样看似是认同了“易”的第一种解释,但意思却颠倒了,宁可物质上窘迫也不能要精神上舒服,而且也和儒家的厚葬矛盾,这是讲不通的。
还有一个问题,林放问的是礼之本,孔子说礼“宁简勿奢”这应该就够了,问什么还多此一举说了“丧”?孔子的回答我认为第一个礼是活着人的礼节,第二个丧是死去人的礼节。既然林放问的是“本”,那么孔子的回答应该是全面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简单解释一下句子的意思:
林放曾问夫子什么是礼的本源。夫子回答说:“这个问题问的实在是有重大意义!活人的礼仪,与其奢侈,不如简朴;死人的丧礼,与其用变化的样式(引人注目),不如拥有悲戚的内心。”
礼的根本是什么,不是一句话能讲清楚。孔子所说的,礼并不是要铺张浪费,大搞排场,而是宁简勿奢。儒家虽然重“厚葬”,但从孔子这个角度来说,内心的悲伤胜过形式多样的丧礼,把丧礼形式搞得变味,趁丧礼搞一些其他形式的东西,并不符合礼的本源。
在之前也讲到“孝”时,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礼是什么?礼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正向情感,也就是以“仁”的情感要求为基础,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礼,不讲究奢华,博人眼球,而是真正的一种需要用内心去感触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