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校园格外宁静,窗外的长廊上,凌霄花正开得茂盛。层层叠叠的绿叶铺满棚架,一簇簇桔红色的喇叭花缀于枝头,迎风飘舞。正应了陆游那首诗: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
认识这种植物,首先要归功于舒婷。她在那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中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于是,凌霄花就在心中留下了一个攀龙附凤、趋炎附势的形象。
宋朝的董嗣杲将它描绘为体弱愁缠的烟花女子:
根苗着土干柔纖,依附青松度岁年。
彤蕊有时承雨露,苍藤无赖拂云烟。
艳欹偷醉斜阳里,体弱愁缠立石颠。
翠飐红英高百尺,藏春坞上忆坡仙。
更有现代诗人直白地写到:
花开簇簇若红榴,锁窗一片幽幽。
风风火火乱兜鍪,日日不曾修。
倚石爬崖上架,乱藤旋舞纷纠。
唯思攀附到云头,高处作风流。
然而眼前这凌霄花,盛开于夏日的火热之中,花色红艳,枝叶繁茂,游龙直上。一点也没有想象中那柔弱谄媚的样子,倒有彩龙舞动的神态,正如唐代欧阳炯描绘的那样:
凌霄多半绕棕榈,深染栀黄色不如。
满对微风吹细叶,一条龙甲入清虚。
“亦乔亦灌亦攀藤,漏斗花钟格外馨”,这正是凌霄花的纠结之处。多少年来,人们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一种藤本植物能够承载数千年文化的赞誉和批判,也是值了。
更有甚的是,宋朝的两位诗人面对同一个凌霄,竟然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贾昌朝用“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来赞扬凌霄花,表达了虚心向上,珍重所依托的青松的谦逊品格。
而杨绘则用“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批评像凌霄花那样依靠他人却忘恩负义,以势压人,品格恶劣的人。
经查,“凌霄”一词出自《晋书•慕容垂载记》:”遇风尘之会,必有凌霄之志。“
凌霄,即高入云霄,用来形容远大志向
。那么,博大精深的文化请告诉我:这样一种充满争议和矛盾的植物,却为何又有“凌霄“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名字?
其实,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南宋的赵蕃写到:凌霄何自名,缘木与俱生。底事因蓬附,故为亦蔓荣。
李时珍称其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他在《本草纲目》中写到:凌霄野生,蔓才数寸,得木而上,即高数丈,年久者藤大如怀……
其实在自然之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十分常见。凌霄和被它攀援的植物之间,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凌霄之所以要努力向上攀援,是因为它喜欢阳光,这是丛林之中每个植物的天性。然而,自身藤本的躯干过于柔弱,它只能借助乔木的刚强身躯,这时就建立了合作的关系。
但这并不是说凌霄就是依靠乔木生活的寄生植物,
因为它有自己庞大的根须,完全可以自己汲取赖以生存的营养
,而且它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是一个顽强的独立生命。
当然,有时它的长势过于强悍,鲜艳夺目,甚至会遮盖被它攀爬的植物的阳光。使得被攀附的植物如同被绳索捆绑,处处束手束脚。这时竞争的压力就大过了合作的要求,摩擦、争斗可能就此而起……
如果被依附的乔木被压抑过度而失去生命力,高耸入云的凌霄也将轰然倒地、前功尽弃。树有多高,藤有多高,树倒藤也倒。白居易在《咏凌霄花》中早已告诫世人,要妥善处理这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
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直饶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攀援的凌霄花,为何有了凌霄之志?树和藤的关系,人们有没有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