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1-10页。内容:序、作者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老的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语句之一。说起读他的书,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今天读这句,仍然感慨,就像“横渠四句”一样,每读必会发自内心地感动。这次再读陶老的文字,为使印象更加深刻,采用边读边写的形式。
一、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陶老的“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四个问题,陶老把“身体”放在了第一位,因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对于这个,我深有感触。如今受伤三周有余,每天在家倒是不孤单,有微信有淘宝,有游戏有小说,可就是心里急。甚至前几天我边吃饭边掉眼泪,突然不能像平常一样走站跑跳是真难受。突然想起《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的腿瘫痪了,走出阴影要多难啊!拓展训练做游戏的时候,双眼被蒙,全指着伙伴把我从高低不平的路上带回去。一路上,有伙伴的呵护,我没有一点心理负担。可当我把眼罩摘下来的时候,眼前的一切让我觉得,我的眼睛还好,我很健康,一切都好。
二、教育为改良社会而设,为教育社会人而设。
外出学习,经常会专家讲到什么是教育。听多了,我就想,教育教育,一边教一边育。一个老师,既要教学生追求真知的方法,又要育他们向善、完美的能力。国家设立中小学校进行义务教育,我认为就是为了提升人的质量,增强人的幸福感。也许这才是教育要做的事。
陶老说“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现在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干一件大事~~扶贫,这确实是党的一项好政策,为很多贫困户解了燃眉之急。但能扶起来的都是“急”的,而不是“贫”的。真正的贫贫在思想,贫在信仰,贫在灵魂。这种“贫”仅用帮扶是扶不起来的,只能靠教育!靠教育扭转思想,改变信仰从而丰富灵魂。否则,对国家政策形成依赖之后,他们会更加“贫穷”。一旦国家政策调整,他们不能再受益,怨恨、报复的想法都可能会有。
三、“国民应受之教育,养成健全的人格。”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因材而塑,因质而造。我们语文教育则承担着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双重责任。通过语文教育,孩子们不仅要学会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这便是语文教育的特殊之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