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年谱(八)
摘自《苏文忠公集》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02535明(1368年―1644年)(五羊王宗稷编)
原文:
七年壬寅1062
先生年二十七,官于凤翔。二月有《诏郡吏分往属县决囚作诗五百言寄子由》,又有《壬寅重九不预会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诗,及按《志林》有《论太白山旧封公爵为文记之》。是岁嘉祐七年也。又有《记岁暮乡俗三首》。以子由《和守岁》诗考之,云“顾兔追龙蛇”,子由注云“是岁壬寅”,乃知《记岁暮乡俗》三诗,作于壬寅岁矣。
八年癸卯1063先生年二十八,官于凤翔。作《思治论》。
英宗皇帝治平元年甲辰1064
先生年二十九,官于凤翔。
二年乙巳1065
先生年三十,自凤翔罢任。按子由作先生墓志云:“治平二年罢还,判登闻鼓院。英宗皇帝在藩邸,闻先生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召试秘阁,皆入三等,得直史馆。”是年通义郡君王氏卒于京师。
三年丙午1066
先生年三十一,在京师直史馆,丁老苏忧,扶护归蜀。按欧阳文忠公作老苏墓志云:“明允《太常因革礼书》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又按张安道作《老苏文安先生墓表》云:“太常礼书成,未报,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也。”英宗皇帝闻而伤之,命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葬于蜀。
四年丁未1067
先生年三十二,居服制中。以八月壬辰葬老苏于眉州。
试译:
宋仁宗嘉祐七年 公元1062年
苏轼二十七岁,在凤翔为官。二月写有《诏郡吏分往属县决囚作诗五百言寄子由》,又有《壬寅重九不预会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诗,另外按照《东坡志林》记载,写有《论太白山旧封公爵为文记之》。这一年是嘉祐七年。又有《记岁暮乡俗三首》。以苏辙《和守岁》诗考据,其中说“顾兔追龙蛇”,苏辙注释“是岁壬寅”,可以知道《记岁暮乡俗》三首诗,作于壬寅年。
宋仁宗嘉祐八年 公元1063年
苏轼二十八岁,在凤翔为官。作《思治论》。
英宗皇帝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
苏轼二十九岁,在凤翔为官。
英宗皇帝治平二年乙巳公元1065年
苏轼三十岁,自凤翔卸任。按苏辙所作苏轼墓志铭中说:“治平二年卸任,署理登闻鼓院。英宗皇帝还在做诸侯王时,就听说苏轼,想要按照唐朝的做法把他召入翰林院,而宰相建议封他个靠近皇上的官职,由皇上在秘阁亲自考试,都入选第三等,获得直史馆一职。”这一年苏轼妻子通义郡君王弗在京城去世。
英宗皇帝治平三年丙午公元1066年
苏轼三十一岁,在京城直史馆,为父亲苏洵办理丧事,扶护灵柩返回蜀地。按照欧阳修所作苏洵墓志铭中说:“苏洵(字明允)的《太常因革礼书》共一百卷,书编好写了奏章尚未呈报,苏洵就因病去世,正是治平三年四月戊申。”另外按照张安道所作《老苏文安先生墓表》中说:“《太常因革礼书》完成后,尚未呈报,就因病去世,正是治平三年四月。”英宗皇帝听说后很伤心,命令有关部门官员准备了舟船,载着(他的棺椁),归葬于家乡蜀地。
英宗皇帝治平四年丁未公元1067年
苏轼三十二岁,仍在服丧中。在八月壬辰葬苏洵于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