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晴。
阅读书目:《格列佛游记》。
作者 :乔纳森·斯威夫特,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作家、政论家、讽刺文学大师,以著名的《格列佛游记》和《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乔纳森·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家境非常贫寒,出生7个月后,父亲死去,母亲无力抚养,于是他的伯父担负起了教养他的责任,十五岁时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 ,获学士学位。1688年,斯威夫特前往英国,找到一位远亲——邓波尔爵士 ,随后当上了爱尔兰总督贝克公爵的秘书,一直到后来的生活,他几乎都在伦敦度过,并主要从事社会政治与文学的活动。从1744年开始,斯威夫特开始发表作品 。
金句:
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理性,而只是某种适合于助长我们天生罪恶的品性而已,仿佛一条被搅动的溪水,丑陋的影像映照出来不仅比原物大,还更加丑陋。
若一个人没有德行,他们认为,那么才能再高也难以实现,任何事务都不能交给这种有才无德的家伙去办。
如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因为无知而犯错误,怎么也不会像那些存心贪污腐败的人那样给社会利益造成极大影响,也正因他们本事大、手段高,能够加倍地营私舞弊,同时还会巧妙地掩饰自己的腐败行径。
谁要能使本来只出产一串谷穗、一片草叶的土地长出两串谷穗、两片草叶来,谁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于人类,对国家的贡献就更大。
记录及感悟:这是一本奇书。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段,寓言的笔法,固然是一般儿童读物普遍的特点,但此书以其杰出的讽刺而垂名世界文学史。作者的手段很高明,把那些乌有之邦的故事讲得煞有介事,连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也描写地一丝不苟,以至于三百年来多少让读者贪婪地享受书中那异想天开的情节和妙趣横生的细节,而忽略了那些故事背后的意义及作者写这部游记的真正动机。
一、小人一旦得势,世界将永无宁日。格列佛第一次航海遇险,他漂流到了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人由于小都十分精美,对格列佛也是百般讨好,可是却只是个打引号的好。一开始由于格列佛的巨大,小人国的人非常恐惧格列佛,把格列佛绑起来,生怕自己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可是当发现格列佛本质的善良,不曾伤害过他们后,小人国的国王开始利用格列佛的优点并讨好格列佛,从而把他当成毁灭另一个国家的工具。格列佛原本在小人国呆得很好,也很受欢迎,却因为格列佛立功遭到许多大臣的嫉妒,他们狠毒、阴险、狡黠,使出很多辣招,一心想害死格列佛,幸好他发现了他们的阴谋而逃离了。这个蒸蒸日上的国家,最后因为权利、嫉妒、互相猜忌,最终倒塌。作者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有所指的。不论是“高跟党”还是“低跟党”,“大端派”还是“小端派”,甚至向财政大臣这样具体的人都可以找到当时英国上层社会人的影子,那是一些“有所指”的讽刺,当然,也完全适合用于整个人类并不仅限于英国。
二、理想的王国该是什么样子?格列佛漂流到大人国被巨人发现后,格列佛被主人变为赚钱的工具,即使格列佛已快奄奄一息了,主人还抓住最后机会,把他卖给王后。金钱万能理论的当下,很多人除了赚钱,一切可抛。那个巨人为了获得暴利,每天威胁格列佛卖命演出,还好格列佛遇到皇后。大人国虽不是斯威夫特的理想国度,但他在这里似乎找到了一位较为开明的理想君主。这位君主博学而善良,他以一种十分简单的政治和法律统治着这个国家。人是复杂的动物,何以简单的统治就能奏效呢?这就对人的道德心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对统治者的道德提出了要求。统治者腐败堕落,不能身正,老百姓不讲道理是必然的。和第一卷中一样,他依然用讽刺的手法去表达他的想法,可这时的讽刺在方式上已经和前面不一样了,不是正面去讽,而是大说反话,故意把自已立为靶子,然后借助大人国国王加以无情的攻击。
三、纸上谈兵犹如竹篮打水。在格列佛的第三次游记中,他到达了各种国度,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作者想借格列佛游历中看到的神奇的人来代表当时社会的人,飞岛上的人整天奇思怪想,巫人岛上的人精通魔法,能召唤鬼魂,让社会和历史是非颠倒。从这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巧妙运用比喻,把英国人(当时的)比作小说中各种各样的人,批判当时英国的腐败、阴谋、混乱,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的英国政府。在接下来巴尔尼巴比游记中,斯威夫特的讽刺是直接的,不加掩饰的,讽刺的对象是拉格多大科学院。显然,拉格多大科学院影射的是英国皇家科学院。斯威夫特似乎对不切实际的、脱离生产的所谓的科学研究很是反感,所以予于无情的调侃和挖苦。政治设计科学院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东西只有一个,那就是肮脏。作者借一位头脑极其聪明、对政府的性质和体制完全精通的医生的口,提出了一系列治疗一切弊病和腐化堕落行为的有效方法。此外,斯威夫特还讽刺了文学和历史学的所谓的新批判主义的方法。
四、世界需要真诚,远离虚伪龌龊。“慧骃”是斯威夫特炮制的一出寓言。“骃”就是马,“慧骃”即有智慧的马。有智慧的马会说话,这则寓言也不算稀奇,蠢驴照样可以开口说话。问题是,越到后来我们越清晰地看到:慧骃所有的种种美德,我们人类丝毫都没有。相反,人类卑鄙龌龊、贪婪好斗、肮脏淫荡、好吃懒做,恰恰和“慧骃”国里供马驱使的畜生“野胡”属于同一个种类。但又因为人类自以为有理性,就使我们用那几分理性变本加厉地来为非做歹,腐化堕落。这样,人类不仅绝不能跟“慧骃”相提并论,就连那毫无理性的、最可恶的“野胡”也不如。
读这本书大约是幼时了,仿佛记得是多年不见的连环画,只记得图,内容反不记得了。重温,连同那青涩的童年,作者老练而尖锐的描述渐次鲜活,因视角不同,有了不一样的思考,或许其中部分内容不尽认同,可也让自己更深的省视了内在的不足和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人性丑陋,省察之,克己复礼,修行之路犹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