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学大师杨绛先生今晨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听到这个消息,我只是想到《我们仨》终成为了她的绝唱,她和钱钟书、钱瑗一家三口终于在天国得以相见,亦不为之惋惜。我们这个时代,生而有幸可以读到杨绛先生的文字。她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温玉,有一种清洁之美。玉当然又绝不冷硬,她显出温和,淡淡却持久地散发润泽,透露着内在丰富的生命律动。
不知道你们是何时接触杨绛先生的?我是从小学五年级时。对,那个时候,我连“绛”字怎么读都不知道,但我就是在我们县城的惟一一家新华书店的茫茫书海中,买了杨绛先生的书《干校六记》。
那时我以为,可以称为先生的,一定是学富五车的人。多年前,钱钟书给了杨绛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世人,称她为先生,是世人对杨绛最高的崇敬。在中国可以被称为“先生”的女学问家,杨绛是最实至名归的一个。
可是,那个时候,我还小啊。根本读不懂杨先生在书中所写的关于下乡、劳动改造的政治背景,一本书读罢,我只有两个收获。一是认识了“绛”字。
◎绛
crimsondeep red
绛jiàng【形】(形声。从糸(mì)。本义:大红色)同本义〖deepred〗
绛,大赤也。--东汉·许慎《说文》
另外一个收获是她为我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在她的文字中读不到痛苦(除了思念亲人的痛苦外),在《干校六记》中,杨绛先生将劳改生活写的有声有色,苦中作乐,其文字娓娓朴实,轻轻触碰即可抚慰人的心灵。
能将如此痛苦的经历以朴实灵婉的文笔写下来,也算是对历史作了原谅。
最喜欢读她的散文,她的散文关注浮生琐事,写自己的亲历、亲感、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这些家事、小事、身边事,表现的是大智慧、大境界、大胸襟,还呈现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浩然之气。
为杨绛赢得文坛最大声誉的是她的散文。她的散文文字特别适合心气浮燥或者迷失方向时阅读,似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流过受伤的河田,给与安慰。坦然、淡然、宁静的文字,像妈妈的手掌,杨绛先生作为妈妈也真的累了,她去找她的家人去了。
杨绛先生一生都在做学问,她就像我们那个从不会体罚学生的语文老师,目光如矩,不怒自威。她没有解答不了的难题,她用眼睛鼓励我们,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坚定。
她一生都在做学问,对其他的事她特别淡然。在痛失至亲之后,她仍是独居,谢绝迎客,在自己的居所里做学问。
她就是为做学问而生,在她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走到人生边上》,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换作他人,已是亲人儿女的一块大包袱,可她是这般的神清智灵。
杨绛先生是烤着生命之火为文,她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把自己燃到百岁之久,现在这把火熄了,是中国文学的悲切痛惜。但我们世人,也不能太过贪念,她已做学问一辈子,是该歇息了。
擅长平铺直叙亦可以将读者带入繁花境地的杨绛先生,用什么词汇感怀您,貌似都是多余。我只想说,先生,您的离去,是中国文坛的至觞。先生,请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