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五道口站,一道金光射下,满目刺亮,好一阵才缓过来。放眼望去,熙熙攘攘热腾腾的人潮,像店铺里刚出炉的包子,抑制不住的滚烫活力。红光满面的娇小女人,和高大笔挺,手臂满是绒毛,格子衬衫的老外停在店前用英语攀谈,一个背扛吉他的中分蓬发青年骑着自行车呼啸而过,闪过十字路口神采奕奕的西装眼镜男,瞳孔所现,分明是对面轻扬嘴角的鲜唇少女。我确信,我来到了北京。
听人说,五道口是个鱼龙混杂的地儿,换个词,就是百花齐放。走在这里的人,有不修边幅、逗留于旧书摊的可爱学生;有呼喊理想自由信念的摇滚歌手;有骑着老式二八自行车的洋人;有成群结队,奇装异服的由各国留学生组成的社团;还有相机不离手,如警犬般环视周遭的中年摄影师。在密密匝匝的钢筋水泥下,无数双跃跃欲试的眼睛一刹而过,留下金色的爽朗背影。许许多多名声在外的高等学府就藏匿在四周,从校门鱼贯而出的学生在此相汇,如千万条活水奔腾的小溪,注入滚滚咆哮的大江大海,生命的激情藏也藏不住。
要来回中关村和清河两地,双清路是必经的。据友人介绍,双清路南起清华东门,往北穿过一道还未废弃的铁路线,再过了前八家后八家的村,就与清河外的五环接上。
站在双清路的路旁,自己的影子随处可见。
双清路不过是北京中诸多平凡之路的一条,不过是又一条骨子里染上北京味儿的马路。北漂、拾荒者、小贩、原住民...这是他们爱之恨之的所在。黑色的火车轰轰隆隆地驶过,留下睡眼惺忪的早起族焦虑的等待。逃离?不想逃离。这里还有未竟的事业,这里还有未灭的梦想。尽管一切都乱糟糟,尽管不如意的事儿如影随形,但最起码,在这孕育着无数可能性的地方,最黑暗的角落都还传来野猫亲切的叫唤。
红绿灯经停处,“回迁改造”的字眼印在墙上。四个字的背后,是这里的老人们曾经去过的一家家超市的消失,和大量破旧民房的拆除。那些残留的痕迹,述说着城市发展的一步一步,冲突和感伤、妥协与和解,旧人去,新人来,如黄土高原干瘪土地般的张张面庞还在潜伏。北京是座快速流动的城市,怀旧和缓慢的人要么躲在校园,要么固守自己逼仄的角落。
但黄沙灰雾急流下,终归是有数以万计英姿勃发的青年愿意进入这座皇城。北京被视为中国的理想者实践理想的圣地之一,到底是有它的原因。俯瞰双清路上一个个昂扬的斗士,朋克音乐、朗格拉日、GRE、HSK、桑迪亚哥、京津德比等等八竿子打不着的词汇萦绕在耳畔,律动的声响,让你情不自禁会想张开双臂拥抱这一切。是啊,这就是北京,一个宽容又锐意进取的地方,一个光怪陆离又充满幻想的城市。这里有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里有最偏执的白日梦想家。多少人奋力前行,困顿失意时与拍档咒骂人生、借酒消愁,在狂热的音乐前宣泄自我,第二天又重新上路,决不气馁、绝不认命,傻傻地为信念卖力,坚守在这望不到尽头的古城。
和双清路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清华东路。清华东路西起清华大学,东至北沙滩桥,它的深处,就是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而集合八大学府的学院路正好与清华东路紧挨着。说这里是全中国最有书卷气的地方之一也不为过。但如果不是道路的名称和路旁的提示牌,初到这儿的人估摸会犯迷糊,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因为比起双清路,清华东路实在是太安静、太“萧条”了。仿佛来到了文艺电影中北海道凌晨的街道,而不是诸多如雷贯耳的学府栖身的地方。
可转念一想,安静乏人的清华东路才是它应有的姿态。大学虽被部分人形容为“小社会”,但它毕竟与社会是有本质不同的。大学之于大学,需是个叫人沉淀下心的去处,需珍惜它浓郁的学府气,独立、自由、沉静,若真落得闹闹哄哄,把社会的现实病都灌入大学里让“学生”早早体验生活,怕是社会人养成了,做学问的、搞科研的倒找不找了。而清华东路,就像一道将北京的社会与群聚在这条路上的学府隔出距离的屏障,让大学真正感受到身处社会又不困于社会,让双方能够在正好的距离和谐融洽。
清华东路,静,固有它静的好处。古人云:行远路,忧思多。走在清华东路,漫长的无声,倒真是逼使你坐一会思考的哲人哩。指不定,我走过的一块块砖上,就曾留下周光召、唐敖庆、竺可桢、梅贻琦、季羡林等前辈因沉思而逗留的足迹。
想到这里,学习的念头就又蹭蹭蹭地涌了上来。五道口、双清路、清华东路,我在北京的第一印象,靠着记忆的索引,我现在抄在这儿,只是想看看,下一次再途经,我的感觉是否会变。
�_w�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