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这本小说很快就能读完。并且读完毫无压力。这样一本离经叛道的小说在那个时代像一场恐惧袭击一样震撼人心。而如今看来,或许还有一点不可思议。毕竟在母亲离世的时候他所表现出的状态非常人的行为。当我接触这本书的故事时,我发现,我与他产生了共鸣。但我并不吃惊,我认为这世界上存在一大批这样的人。正如书中的“我”所说的那样,我并不是不悲伤,其实我比那些看上去悲伤的人还要悲伤。但我表现出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毫不掩饰和包装自己的人。因此我不觉得自己道德败坏,更不觉得自己畜牲不如。只是会有一点惊讶:自己怎么会这么纯粹。
人的悲伤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和记忆深处的片段。年前我的爷爷去世了,他闭上眼睛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的悲痛;甚至在他临走前与病魔抗争的那几日,我眼睁睁的看见他的困苦和挣扎,也未曾有过极大的伤心。然而当这种状态下,我看见父亲时,他所表现出的那种无奈,手足无措,甚至麻木时,竟会心痛的像针刺一般。后来我回想原因,发现我在看向父亲在面对自己的父亲临到死亡的边缘时,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自己的父亲若临到这一天,我在床前该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办。
我为什么站在孙子的角度时这么麻木不仁,而一想到自己的父亲,站在父亲的角度时却悲痛的不能自己。更多的关系在于不同深度的疼爱。在我的记忆深处里,我的父亲给予我的片段和经历是深刻而源源不断的,里面有一些照顾和疼爱是根深蒂固的,包括眼泪和欢笑,这些都是直接而纯粹的发生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渗入生命当中,成了一部分,一旦失去可能无法适应,甚至失去了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安全感。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一些人在至亲之人逝去时,忍受或适应不了这种状态,伤心欲绝的念头便油然而生,从而产生了自杀的事情发生。
至于环境,想必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我的母亲心很软,她看不得伤心的事情,哪怕是看电视,明知道故事是虚假的,情节是渲染的,人物感情是演绎的,但仍会因为其中的悲伤而哭泣。在我爷爷准备出棺下葬的时候,按习俗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必须痛哭流涕,哪怕是违心的也要把这个场面做出来,不然不会有那么一种专为人哭丧的职业。当这个时候,我被这种环境感染了,于是留下了眼泪,心脏有些隐隐作痛。
《局外人》中的我翌日便与情人去游泳,并且很淡定的把母亲去世的消息告诉她,晚上便同床共枕,享鱼欢之乐。这样看,他似乎确凿不近人情。但仔细想想自己曾经遇到打击和挫折时,那种压抑的心里致使自己时常情绪失控,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举动。在旁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一了解背景状况便能接受,从而产生怜悯之心。然而这种情绪需要发泄和转移,那种精神紧绷,甚至神经恍惚,都会或大或小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这种影响产生的时候,每个人对待的方式和表现的行为不尽相同。有的可能是一种极端的毁灭,有的可能是一种无端的放纵。也有可能从性格里,从后天环境的影响中,会产生一种无所谓的,看似麻木的心里,实则是理性的自我纯碎的处理方法。这其中有他看待生命的意义,物质世界与生命的价值。
当然《局外人》中的“我”在我看来,更趋向于一种精神状态,这里面包含着生活带给他的压力,和从小到大父母与他的感情关系,以及自身性格的因素,种种这些环境和他所经历体验的现象迫使他不觉为其的面对人生中所要面对的一些伤痛和离别时,将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去理解和处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书中所记述的一些常人很难理解的事情。比如他在母亲的尸体旁抽烟,比如情人问他爱不爱她(爱不爱都行),愿不愿意和她结婚(结不结都可以),比如公司调他去更好的部门(他说没那个必要),再比如审讯时他却在观察律师和法官,观察情人的穿衣打扮。这些奇怪的举动,当我读到的时候,我会突然的感觉似曾相识,仿佛曾经也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以另一种形式呈现。
局外人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是人类发展史中必然存在的一种。他的言行和举止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这也是生命状态的一部分。他与劣性和美德并存,他是现象,也是人性的复杂成分。他与虚伪和一些伪善的行为格格不入,他甚至是一种揭露,好比一种镜子,通过“局外人”我们看到自己的丑恶和假惺惺。
20.06.2017.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