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两年前,我初次接触到这个概念:
学到的知识是要拿来用的,不能拿来用的知识不是知识,只能称为信息。
从小到大,没有人明确地告诉过我们,学知识不是终点,把它连接到生活中才是。而连接的这个过程,以前我认为它只是一个指令,是一口枯井,是成功之前的临门一脚,留着以后需要的时候再执行,毕竟,实践很痛苦,很麻烦,自己就像是一个收藏癖,不停地添加、保存,留在缓冲区,就是不处理。
但是不处理,我们会一直停留在山脚,眼光的局限没办法让我们看到山顶的风景,那些真理,那些知识,需要一个适配器,配合自己的需求型号,导入到自己身上来,才能产生作用,而行动,只有行动,只有自己真的往山上走,这个调试的过程才会出现。
现在越来越多人已经上路了,以前我只是仰视着几个大牛的持续行动,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伙伴加入进来,他们就在我的周围,不是精英,不是大牛,就是普普通通各行各业的人,这么多人、这样认真扎实的行动步伐,让我真正意识到笑来那句预言:“你要相信,就在未来这几年,个人品牌价值的增幅至少超过房价涨幅十倍。”
道理是都懂了,可是到底怎样才算行动实践呢?
把知识引入到生活中
前些天参加拆书帮的线下活动,很多人一起体验了知识从书本到现实的流程导入。它的操作流程就是做RIA的练习,R是Reading,接下来还有三个步骤,每个都需要用一张便签写下来,借用当时一个有关爬行脑的知识为例,把它应用到自我介绍中。
I: Interpretation 人的爬行脑,它控制人的欲望,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按自己的理解重述一下要点)
A1: Appropriation 原来的自我介绍模式是:我是,我来自,我喜欢~,很高兴认识大家 (自己原先的相关经验)
A2:
![Uploading 拆书步骤_355945.jpg . . .]Appropriation 现在可以改成:我是~,我是校园里的大白鲨,因为我是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要抓成绩抓纪律,所以就像大白鲨,大家都很怕我(将来可以应用到哪个场景)
“大白鲨”这个视觉化的词,极大地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让人印象深刻。便签做好以后,把A2这张需要实践的便签贴在墙上,自己经常可以看到,等下次在外面的场合把这个内容应用上了,去这样做了一次自我介绍后,才可以撕下来。这个行动特别重要,这也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动作,这套操作标准很好地推动了理念的落实,值得学习。
另外一个是可以运用麦肯锡的空雨伞的思维模式
这都是术的层面,其他可以应用的方法还很多,重点在于要有应用起来的意识,李叫兽在分享自己构建知识体系时就着重提到了这一点,花大量时间寻找这个知识和我之前生活的联系,再花大量时间寻找它可以用去哪里?这样的应用,能让我们的理解提升不止100倍。
在自己的生活中迭代
我们说把知识引入到自己生活中的应用来,这需要我们额外的输入,去看、去听、去了解,强制地铺一条路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系。除了这个方面,我们也可以好好重视一下自己本来就占据着的现有生活,方法就是写反思日记。
成甲老师说:
向外求不如向内求,我们以为知道关于自己的一切,但是很可能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之前的行动造就了现在的自己,如果现在的自己是有问题的,那么肯定是之前的行动就出现了问题,沉下心来,自己搜索,如果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一块领土,我们的自省就是在扫雷,不仅有效,而且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落实到底层的自身的改变才是真正有效的,在这个创造个人品牌的时代,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