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洞主
这是一本关于性的书。
粗看这本名为《性别战争》的书,也许你会觉得它是一本有趣但又污力十足的小黄书;事实上,很多读者在读过它之后感叹,竟然有人能把关于性的严谨学术知识,写得如此有趣易懂。
2003 年,这本书最早以《动物性趣》的名字在中国大陆出版,但由于它的中文译本含有“傍大款”“有一腿”“臭婊子”“扑上去就搞”等被认为是不堪的词汇,审查后遭到销毁,于是紧接着出版了它的删减本。
幸运的是,在删节本的读者中,有一位是通堂文化的总编汗青,他很看好这本书,并一直追踪、跟进这本书的版权。2010 年 5 月,《动物性趣》的翻译者接到汗青的电话,几经周转,将它的足本改名为《性别战争》重新出版,就这样,《性别战争》的完整版总算得以与读者见面。
说说这本书的作者吧。
《性别战争》的作者是美国进化生物学家、牛津大学博士奥利维娅·贾德森,这位长期给为《自然》、《科学》、《经济学家》等著名学术杂志供稿的美女学者,在一次派对后突发灵感,想象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将自身的性爱困惑,以书信的方式,写给一位性学专家,然后这位性学专家,用无比通俗的幽默语言给予解答,毫无学究气息。
阅读一封封书信,我们将接触到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冷知识。
比如,猴子的阴茎上有肉刺和突起,果蝇的精子有一个比它整个身体还要长 20 倍的尾巴,一头雄狮子可以在 55 小时之内,和两头雌狮子交配 157 次,猥琐的蝙蝠专门强暴正在冬眠的雌性,青蛙发起情来,连金鱼都不放过……
这些动物界中奇妙的性知识,又恰恰证实着雄性与雌性间、甚至男女之间所谓性与爱的种种特质与规律。
比如为什么会有乱交和不忠?为什么两性生活中存在暴力甚至吃掉伴侣的行为?为什么一些动物会出现“一夫一妻”的现象?
据作者所说,她之所以要用这种轻快明了的方式,写一本关于性的著作,不仅是想丰富我们的知识与见闻,更为了让我们对人类以外的生物多样性保持宽容态度,获得一个更高、更开阔的视野,观看人类社会,以及一切生命。
如果对照各种动物的性行为,可以看到人类自身优劣,从不同价值取向去想,人类有些地方比动物高明,常常充满道德感,而有些地方不如动物,比方说人类的性行为,可能不能不如它们那么高效。说到底,书里展示了如此多样的生命策略,大抵是希望,读者能对普遍的生命,保持一种尊重与敬意。
回到这本书的名字,“性别战争”是作者贾德森极具创见性的观点核心。这是说,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雄性和雌性生物,围绕着性行为进行的博弈和抗争。对于人类而言,性又常常伴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爱。
回归本质,雄性是为了自己的基因得以传继,而雌性则更关注抚育后代,以及保证自己的安全。有趣的是,这场雄性和雌性之间的博弈,注定旷日持久,因为无论哪一方胜利了,生存与繁衍的进程,都将会中断。
因此贾德森认为,只有雄性与雌性势均力敌,相互震慑,保持一种不输于、但也不胜于对方的胶着状态,物种才能永久延续。
1.雄性的焦虑
先说雄性生物。作者贾德森认为,在性别战争中,雄性就算付出惊人的代价,也难以确保满足雌性,达到传递基因的目的,因此雄性需要懂得什么时候该战斗,什么时候该逃跑,甚至什么时候该使坏。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动物界的雄性总是高大威猛,占尽优势。好像只要长得还凑活,能力还可以,那繁衍后代应该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但贾德森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如果雄性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心仪的雌性并且交配,那么任何物种的数量都应该成倍增长。
之所以各个物种在总体上均衡繁衍,是因为雌性阻止了雄性频繁的成功交配,而这里所说的“阻止”,主要体现在雄性巨大数量的精子和雌性极少数量的卵子之间的矛盾上。这在生物界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
对此,贾德森没有一本正经地进行学术科普,而是以一只雌性鹪鹩的“来信”,讲述为什么雄性的精子数量必须非常大。多说一句,鹪鹩是一种身材短而肥的鸟。
这只雌性鹪鹩告诉贾德森,它的老公担心自己的精子数量太少,无法让它怀孕,因此老公不停外出,说是去看医生。但是这只鹪鹩很疑惑,因为它知道,老公一次可以射出 80 亿个精子,所以它想不通老公的精子数目怎么会不够。
对于这只鹪鹩的困惑,作为性爱专家的贾德森回信告诉它,它的丈夫在撒谎,它丈夫说去看医生,这只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借口,它应该是出去鬼混了。接着,专家话锋一转,语调渐渐严肃,她告诉这只鹪鹩,虽然 80 亿个精子只是为了 1 个卵子,但有时候还真不一定够。
贾德森认为,在众多雄性物种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决定了雄性必须拥有极大的精子数量。
第一个因素是生物学家所说的“精子竞争”。什么意思?由于和雌性交配的雄性不止一个,为了使卵子受精,不同雄性之间的精子会互相竞争。精子竞赛的过程跟购物中大奖一样,买的越多,中奖机会越大,所以说,产生精子数目越多的雄性,让雌性卵子受精的可能性就越大。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受精成功的雄性,必然是那些精子数目最多的雄性,而繁衍出来的雄性后代,也会拥有数量惊人的精子。这样繁衍几代之后,族群中的每个雄性就都会有很大的精子量。
接着,贾德森告诉这只鹪鹩,第二个决定雄性需要产生大量精子的因素,是精子在通过雌性的生殖道,与卵子相遇之前会大量死亡。书里描述说,“精子出发时的数百万大军,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可以到达终点。”对于精子大规模死亡的现象,科学家已经讨论了 300 多年,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权威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然而,精子与卵子数量的极大反差,以及精子在交配过程中的大量死亡,造成了一个很直观的现象,那就是,交配成功并导致雌性怀孕,不算是一个很大概率的事,而一旦交配成功使雌性受孕,后代往往都是比较健康和优秀的。
对于雄性而言,要想让自身的基因得到传承,实现繁衍的目的,那么,它就必须不断寻找令它满意的雌性,然后不断与这些雌性交配。这听起来好像也很容易,不过贾德森告诉我们,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
我们拿书中一个片段来说,一头雄狮子来信,说自己的伴侣是一个花痴,说它性欲高涨的时候,每半个小时就要和自己交配一次,而且这种情况会没日没夜地持续四五天。这头雄狮子感到筋疲力尽,但又不想让伴侣知道,于是想让这位专家推荐几种增强性能力的药。
对此,贾德森回信说,现实是很残酷的,因为即便这头狮子已经和他的伴侣交配了 100 次,也未必能当上父亲。根据调查研究表明,雌性狮子需要强烈的性刺激,才有可能受孕,研究人员估算过,狮子交配能最终导致怀孕的概率不超过 1% 。
贾德森还告诉狮子,不仅仅是狮子,有些物种,比如雌性的兔类、白鼬和家猫,对它们来说,如果没有适当的性刺激,就不会排卵;还有像老鼠这类物种,虽然会自动排卵,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性刺激,即使卵子受精也不会怀孕。许多物种中的雌性,只有受到足够的刺激,才可能受孕,否则,它们会不断与雄性交配,直到受孕才算满足。你想,雄性怎能不焦虑呢?
面对这种情况,贾德森认为,雄性动物为了繁衍的目的,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坚守两项原则,并进化出两项重要的技能。
第一条原则是,判断当下是否是自己唯一的交配机会,第二条原则是判断通过战斗,是否可以和更多的雌性交配。雄性必须用这两个原则时刻提醒自己,以便让自己有更大地胜算战胜对方。在实际战斗中,光有原则还不够,行为上还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技能。
这第一项技能,就是明确判断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实力的高低,许多动物都进化出一套特有的方式,来评估对手的实力。
比如雄果蝇通过比较双方视幅的大小,确定对方实力。视幅是指眼睛在观看物体、图像时,停顿一次所能看清内容的面积。而对于雄性大象来说,打斗的因素不仅是身材大小,还要考虑对方是否处于狂暴状态,当一头雄象处于发情狂暴期时,血液中的睾丸激素是正常情况下的 50 倍。
所以,如果一只正常状态的雄性大象,遭遇一头狂暴期的雄象,那么逃之夭夭才是上策。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个点,对于年轻的雄象来说,发情期的狂暴状态每次持续几天,而老雄象的狂暴状态有时则可以持续 4 个月。
那么,如果一个雄性天生软弱无能,很难遇到比它还弱的对手,又该怎么办呢?
贾德森认为,这时候,雄性就需要掌握第二项技能——趁乱行事。具体来说,就是偷偷混到雌性动物中间,趁其他雄性不备的时候,与雌性交配。这种方法在鱼类中比较常见。有报告称,超过 120 种鱼会采用这种方法。那么,究竟如何趁乱行事呢?
比如在书中,一只海绵虱来信,这是一种很小的虱子。它说自己刚打了一架,赢得了一个海绵洞,这个洞里住着一群美丽的姑娘。但是它开始怀疑其中一些姑娘也许是小伙子,有几个看起来就像穿上了女人衣服的男人。它问专家,自己是不是得了妄想症?
估计你应该猜到雄性生物要怎么趁乱行事了。以大鳍鳞鳃太阳鱼为例,在这种鱼中,小个的雄鱼不仅看起来像雌鱼,而且也会和真的雌鱼一样,跟大个雄鱼调情。当一条真的雌鱼出现后,假雌鱼就混在其中,并排出自己的精子。如此一来,弱小的假雌鱼也获得了繁衍后代的机会。
所以说,那只来信的海绵虱当然不是得了妄想症,海绵洞里确实有一些穿上了女人衣服的男人。
雄性就谈到这,那么雌性呢?
2.雌性的诡计
对于雌性而言,这场性别战争同样是艰苦卓绝,如果雌性想要在这场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那么它们不仅要疯狂地、主动地与更多雄性交配,还要有策略地交配,有时甚至需要无奈地违背自己的本性,施以诡计。
这是怎么回事?
在贾德森看来,对于动物而言,理想状态里,与更多优秀的异性交配,生出的后代也就越优秀。这点不仅是对雄性,对雌性同样适用。所以雌性与更多的雄性交配,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受孕机会。
在书中,有一只拟蝎写信给性爱专家贾德森,说它的女朋友和某个混蛋拟蝎眉来眼去,它认为自己的女朋友肯定和那个混蛋有一腿。这只拟蝎问专家,怎样才能找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姑娘?
贾德森告诉告诉这只拟蝎,雌性拟蝎生性水性杨花,喜新厌旧。至于她们为什么会这样,答案非常简单,这样做,怀孕几率就更高。
另外,除了增加受孕概率,雌性乱交的背后,还往往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在动物界,常常有雄性杀死非亲生的后代的事情发生,所以雌性乱交还是为了保护后代。
为了完整清晰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借助书外的一个叶猴杀婴的故事来具体说明。
在肉唐僧的《被劫持的私生活——性、婚姻与爱情的历史》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根据美国社会学家萨拉·赫迪的研究发现:
叶猴这种猴类,在一段时期内,只能存在一个猴王,猴王一般有六七个配偶,而猴群内许多小猴,就是猴王和配偶们生下的的未成年子女。不幸的是,猴群中还有很多成年的单身雄性猴子,它们会寻求机会,打败猴王,成为新猴王。
当某个成年单身雄猴打败了猴王,并成为新猴王后,新猴王会杀死所有还在吃奶的小猴,目的是让哺乳小猴的母猴进入发情期,从而与自己交配,生下自己的亲生骨肉,延续自己的基因。
对于这种情况,母猴们当然不愿让那些自己生下来的、正在吃奶的小猴被杀,于是它们会尽可能与所有雄性叶猴交配,用这种诡计弄乱雄猴。如此一来,不管哪只雄猴当上了新猴王,所有的后代,都有可能是新猴王的孩子,这时候,新猴王就不敢再随便杀害小猴了。
回到《性别战争》一书,作者贾德森用黑猩猩的例子,较为精炼地讲述了雌性的这种为保护孩子而进行的乱交现象。雌性的这种性行为策略,在生物学上被称作“混淆理论”。
“混淆理论”最初是对黑猩猩一种性行为的描述。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混淆理论”可以被应用到更多有类似性行为的动物身上,比如我们说的叶猴,就符合这种混淆理论。
针对雌性的这种策略,之前说到的美国社会学家,还进一步观察了雌猴的性行为频率以及尿液中的激素水平。他发现母猴对性最为热衷的时候,是在自己怀孕之前。可是,现实是一只雌猴到了怀孕之后才变得更加热衷于乱交,所以,雌猴违背了自己的本性,和雄性频繁的交配,就是让猴王认不清谁是自己亲生的,最终不再杀婴。
另外,这位社会学家根据进一步的调查发现,雌猴在乱交前,她会首先怀上新猴王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得到猴群中最优秀的基因,然后,再去和其他雄候交配。
雌性物种追求“乱交”的生存状态,在一些动物中,还存在一些特殊原因,贾德森说,在红翼黑鸟中,雌鸟的鸟巢在受到袭击时,所有和它有过性行为的雄鸟都会飞来帮忙。可以说,这种性行为的策略也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
对比雄雌双方,雄性的乱交行为简单粗暴,它只是为了基因传承,而对于雌性来说,却还有保护后代和自身生存安全的目的。
不论是雄性还是雌性,为了维持这场性别战争,它们分别忍受着自己的无奈,进行着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最优性行为。
而除了这些已经模式化的常态行为,还有一些反常,比如像吃掉伴侣这样的暴力行为,以及动物界里的“一夫一妻”现象等等。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层原因。
3.性爱战争背后
先来谈谈暴力行为。动物界的暴力有很多种,常见的是由雄性造成的暴力行为。比如一只公麻雀拥有两个配偶,公麻雀只会帮助最先孵化出小鸟的那个配偶,因此,雌麻雀为了确保自己能得到公麻雀的帮助,会将公麻雀另一个配偶生下的卵压碎。
雌性与雄性之间的暴力行为,其根本原因,是雄性与雌性交配,不可能是一对一的这种平衡状态,而常常是一对多的不稳定状态。这时候,必然有落单的雌性或雄性,不能轻易交配。于是,由于大自然中的这种不平衡,会直接导致落单的动物们,用暴力的方式,和争抢自己配偶的那个家伙竞争,从而获得相对稳定的交配。
此外,雌雄之间最骇人听闻的暴力行为,也许就是吃掉伴侣了。
在书中,一只欧洲螳螂给性爱专家写信,说自己交配的时候,如果先把伴侣的脑袋一口咬下来,它会觉得更爽。
对此,贾德森告诉这只欧洲螳螂,大约有 80 多种雌性动物,会在交配前、交配中或者交配后,吃掉自己的伴侣,其中除了很多人已经知道的蜘蛛,还有几种螳螂和蝎子也在犯罪名单中。
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究竟为何会出现?贾德森说,这里面涉及各种复杂的进化原因。目前公认的理论认为,这其中包括物种成本效益、精子竞争和神秘的雌雄淘汰计划。在某些物种中,雄性虽然被吃掉了,但他的后代却因此具有了演化优势。
比如一种雌性花园蜘蛛,它们每消化完一只雄性蜘蛛后,身体就变得更丰满而健康,从而使得后代更优秀。这是因为,雄性用身体喂养了与自己交配过的雌性,这样,可以提高下一代的孵化与成长机率。
除了这些动物界的暴力行为,一些物种的“一夫一妻”状态,又怎么说呢?在大自然中,究竟有没有天生忠贞的动物呢?
从行为表面来看,这样的动物是有的。贾德森告诉我们,像黑兀鹰、寒鸦、迪克小羚羊等动物,就是忠贞不渝的典范。可是,他们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因为道德,而是生存选择的结果。在这些动物中,一些雌性由于没有能力单独抚养后代,所以她们选择和自己的伴侣实行一夫一妻制,让伴侣和自己一起抚养后代。这种行为,作者称之为“一夫一妻的贤妻理论”。
贾德森还说,有一种螳螂虾一旦配对,双方就会共同挖筑洞穴,然后一生都在洞穴中等待猎物,这是因为在洞穴外,他们没有单独捕猎的能力,所以,他们不可能出去拈花惹草。另外,这种虾几乎没有自保能力,它们成年后会停止分泌防止洞穴坍塌的黏液,所以,他们必须抱团守在一起,依赖彼此的帮助,这样即便洞穴坍塌,两只螳螂在一起,活下来的可能性会更大。
在性别战争中,动物的“一夫一妻”有时也是为了安全起见。换句话说,如果某个雄性一离开,会对彼此产生生存上的危险,那么它们就会保持“一夫一妻”的关系,关于这个现象,作者称之为“一夫一妻的危险理论”
在生物界,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绝大多数生物,都会尽可能多地追逐异性,以求基因传递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如果说对于人类而言,“一夫一妻”在生物学上有悖自然规律 ,那恰恰说明,人类生命体的构成,含有高于生物本性的机制,而至于这种高于生物本性的所谓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否也只是一种本性的延伸,或是一种被高看了的动物性本能,目前尚无定论。(参见《未来简史》读书心得)
在我们熟知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作者理查德·道金斯认为,物种千奇百怪的行为,虽然常常被人类文化赋予利己、利他、道德、非道德等等含义。
但在实质上,基因都是“自私”的,几乎所有的动物行为,都是出于本能需要,基因在某种“算法”里判断利弊、引导行为、进行取舍,最终目的还是将更加优质的基因传承下去。换句话说,任何物种都是基因制造的机器,也都是基因的奴隶;肉身会随时间衰亡,基因却可以永世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