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莱茵说:存在等于被感知。
常有人问自己:为什么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为什么感觉自己空荡荡的?
本来去做一件事情,兴致勃勃的把结果捧到家人面前,却看到家人的漠然。
当你急匆匆将礼物放到家人手中,却没在家人身上感觉出喜悦,那就一定会感觉失落。
还有你在外面和朋友正开心的交谈,家人一个电话,告诉你他立刻到家,你便会结束一切活动飞奔回家,只想让他到家感觉一份温暖。可是你从他的眼中读出你应该这样的意味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惆怅便会袭击全身。于是你在漠然、失落、惆怅中糊涂了思想,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就与那个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
一个人的存在感是来自他人的看得见。他人感受到你的感受并且回应你,也就是看到你了,你便有了存在感。也便有了对自己的肯定,这份肯定滋养着你自我边界更清晰。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同的是边界清晰的自我,能在别人的看得见有自己的思维标准,有自己的处事原则。不让任何人触碰自己的底线。
而边界模糊的自我的人,在别人的看得见是没有自己的。自己都看不到自己又何谈感受,何谈自己的需要。这种模糊自我是来源与原生家庭的被忽视,被原生家庭父母尤其母亲,作为最直接的忽视根源,导致孩子在成长中一直被看不见。这种看不见建立起来的是脆弱的玻璃心。为了不让玻璃心损坏,他就必须小心呵护,围绕着别人的思维而活动。同时也滋养着模糊自我的生长。模糊自我完全是活在内心的一片黑暗中,像一个孤独的小孩充满恐惧不安游荡在黑暗的荒野。
一颗满是寻求被看得见的心,时时刻刻都处在极端渴望被爱而紧张状态。迫切需要被人感受到自己感受,被触碰被确认。从中感知自己的存在。因为存在感的后面是清晰的自我。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顺从对生活来说是疾病的基础。
当你一切都围绕别人的意思活动,你就回觉得自己空空的,你在为别人活。让别人定的目标你是永远达不了标的。抓不到真实的感受自然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模糊了自己个观点,说话做事都是模棱两可,犹豫不决。最终导致自我模糊甚至自我迷失。
小李我的一个朋友是全职太太,每天最怕的就是见到婆婆。因为婆婆会絮叨她什么都干不了,不能往家里挣钱之类的难听的话。小李也常为此事向我倒苦水。我鼓励她给孩子的三年高中做陪读,她应允了。每天除了打理自己和孩子的三餐,又在超市做了服务员。她发现每月花掉老公寄来的生活费,自己打工那份完全用不到,竟然在年底攒了不小的数目。于是她学会交交朋友、逛逛街、打理一下自己的穿衣戴帽的品味。学着开展自己生活的内容。
一年后站到我面前,我是怎么也寻不到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那个小李。
她发现了自己的价值,看到了自己的清晰自我。清晰的自我让她感觉到自己真实的活生生的存在,存在于个人、家庭、社会之间,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并且在生活中感受着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