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种的灭绝,和从未见过它的我们有关吗?
7月21日,“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曾经在宜宾市水产渔政局任局长、参与过白鲟救助的穆天荣听到消息后说:“就像一位老朋友永远离开了。”
长江白鲟是白垩纪留存下来的远古鱼类之一,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
200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等人从武汉赶往四川宜宾,救助了一条被渔民发现的、受伤的长江白鲟。专家们给它上了药,安装了跟踪器后将其放生。但后来能够追踪这只白鲟的船只触礁,没了信号,这条白鲟从此也再无音讯——这是危起伟最后一次看到长江白鲟。
# 它们的灭绝,是未来十年的最大风险之一 #
人类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影响不是单向的。2022年4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未来十年内人类们面临的最严重风险之一。
大自然在经济方面给人的馈赠,比我们想象中更慷慨。截止2020年,世界近一半的GDP依赖于大自然提供的资源和服务,自然资源创造了地球上44万亿美金的经济价值。农业、建筑业、食品饮料行业尤其依赖自然资源。
以农业为例,75%的农业作物依赖昆虫和蜜蜂进行授粉,地下的各种蠕虫运动可以松土,让瓜果、蔬菜、药材等更好地生长。同时,肥沃的土地减少水土流失,避免了洪水、沙漠化和山体滑坡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破坏。除了已经灭绝的长江白鲟,全球2/3的鲟鱼种群都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有网友说,对于白鲟的灭绝,人类“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因为长江白鲟的灭绝和人类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有很大关系。
根据相关研究,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破碎和过度捕捞:一方面,人类建立的葛洲坝阻碍了白鲟洄游、迁徙的通道,无法回到上游产卵的鲟鱼失去了繁殖能力。另一方面,鲟鱼生性温和,常遭到误捕或非法捕捞,沿岸工业活动和沙石开采等行为也破坏了鲟鱼生存、产卵的环境。
“经济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不能再被视为‘外部因素’了。”世界经济论坛常务董事Dominic Waughray说道,因为生物多样性丧失会给企业、金融部门带来经济上的威胁,比如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医药、饰品、化妆品行业的原料大多源于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导致一些原料减少,相关成本就会上升。另外,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影响风暴、洪水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影响企业的供应链运行。对于化工、运输、零售等行业,供应链的通畅至关重要。
# 商业社会怎么参与自然保护?#
无论是为了环境、为了人还是为了利益,商业社会都不得不考虑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可以见到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
联合国正在制定生物多样性框架(GBF),鼓励政府参与、影响资本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比如帮投资者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投资组合,要求企业衡量、披露其经济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和影响。该框架也被称为“自然版的巴黎协定”,预计于12月份在加拿大举行的COP15峰会上通过。
除了联合国,全球领导者、政府监管机构等也组成了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帮企业、投资者把生物多样性纳入治理和决策。
资本方面,2020年,近100位总资产达14万亿欧元的投资者签署了生物多样性融资承诺(Finance for Biodiversity pledge),承诺互相分享信息,并督促更多公司参与相关评估、分析、信息披露。
MSCI等常见的企业ESG评级体系也纳入了相关考核指标,衡量企业在保护自然资源上做出的贡献或“拖后腿”行为,具体体现为“生物多样性”“土地使用”等议题。
不过,和其他ESG议题一样,用数据衡量一家公司对自然资源做出的影响,十分困难,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
(2)企业实践
经济活动能破坏生物多样性,也能保护它。多家公司都在根据自己的业务、所处行业,尝试保护自然资源。
棕榈油、石油行业都是对生态多样性有公认危害的行业:过度种植棕榈树会破坏热带雨林,石油除了燃烧时产生温室气体,开采过程还容易改变原始的生态环境。
对此,部分油棕榈公司组成了可持续棕榈油会议(Roundtable on Sustainable Palm Oil)。目前,其中五家公司正在对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五家油棕榈种植园进行生物多样性管理,评估油棕榈林的生物多样性水平,通过巡逻、检测保护濒危种群。
美国总市值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全球16家野生动物管理委员会合作,收集不同地区的自然数据,识别石油开采区附近的生态脆弱区域以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时,埃克森美孚会增强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
2004年,星巴克与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合作发布了农业与农民权益(C.A.F.E.)规范,对咖啡种植农场开展可持续性评估。
工程咨询公司凯谛思(arcadis)在全球多地建立了物种保护团队,对其参与的工程项目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估。例如凯谛思(巴西)参与了亚马逊雨林的生态保护行动,对亚马逊河流域水利设施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估,确认设施附近有无濒危物种生存的区域。
(3)金融方案
虽然生态保护对整个地球都有长期的经济利益,但是用来保护自然资源的融资还是跟不上需求。数据显示,到2030年,支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求预计每年在7000亿美元至10000亿美元。但截至2021年,全球每年生物多样性融资估计仅为1430亿美元。
去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指出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之一就是扩大融资。
目前,有一些金融方案出现,希望以此加速生物多样性融资,比如今年3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发行的“犀牛债”——野生生物保护债券。这是总计1.5亿美元的五年期债券,用于为南非的黑犀牛保护活动提供融资。
2021年9月,中国银行发行了绿色债券,总计规模18亿元人民币,用于国内的生态建设、山区生态修复、国家储备林等多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据报道,该债券为全球金融机构首笔以生物多样性为主体的绿色债券,分别为人民币和澳元,期限均为2年期,其中10亿元人民币债券利率2.75%,10亿元澳元利率0.6%。
提起ESG,全球企业和金融机构都盯着碳减排,但环境保护不只有一条路可走。如果经济体不考虑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风险,我们“听闻已是永别”的动物会越来越多。
本文作者:王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