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思考衰老与死亡的书,饱含哲理。总结出以下几点:
1、学校教会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拼搏;社会教会我们要奋起直追,不甘人后。可却没教会我们怎么面对死亡。
2、人的一生,不过是从生到死,从呱呱坠地到魂归故里,短暂而匆忙。
3、生老病死是生命轮回的必然过程。正确对待衰老和死亡,这是人类的必修课。衰老处于生命旅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包含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如青春、健康、记忆、阳光、露水、希望……
4、养老院是为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而创建的社会福利机构。但正因为它是一个机构而缺少了家的温暖。
5、在医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寻求的是怎样延长生命,怎样保证健康和生存,却忽视了尊重一个生命的完整性这一事实。
6、患者有知晓自己病情并作决定自己生命的权利,对他们来说接受死亡等同于拥有内在的尊严。可是很多医务人员却缺乏对他们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的了解和关怀。
7、当积极治疗无效时,与其让病人在医院的冰冷环境里痛苦呻吟瞎折腾,不如接受善终护理,让他安稳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有时候过多的干预反而得不尝失。
8、三种医患关系:家长型过于专制,资讯型太过随意,而解释型则是医患双方相互商讨,较科学民主。
9、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对活着的人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才会更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
10、对待生活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气,知晓人终有一死的事实,采取行动措施。如此,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方构成生命圆满的标志。
(容我唠唠嗑:写完上面十条后,已耗尽了我所有的脑细胞。这本书花了我一个下午的时间,重点是还没读完。啊啊啊,看书速度太慢了。今天又是拖在最后一分钟最后一个打卡的,录音老是出问题。啥也不说了,唯一毛病就是我是拖延症晚期患者!昨晚才发誓,今天就食言,也是够了!我是不是无药可救了?)
最好的告别,顾名思义,人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就毋需过多人为干预了,让他安安静静地和这个世界告别吧!这是对一个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死亡的赞颂。
人在世上受尽千辛万苦,现在魂归天国,已是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开始新的生活。所以要赞美死亡,是它让生命完成了蜕变。
文中批判医务人员没有对临危病人做心理和情感上的了解,以致很多患者在冰冷的医院里带着遗憾走完了一生。这是医院的悲剧,也是生命的悲歌。
你想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是我们偏要人为地将他搁在手术台上治疗治疗,违背他的意愿,这是完全没有效果的,最后只是将遗憾扩大化罢了。
这也说明我们喜欢自欺欺人,我们不愿接受生命将要离开的事实,所以借用医疗技术、自我宽慰来欺骗自己。
活着总是不容易的事,现在,好好地死亡也变成奢侈了!一句话:过多的干预只会适得其反。
最后,聊聊我们的现状。
老弱病残是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也有很多福利帮扶。比如每个乡镇都有养老院,但是因为它的机构性,所以缺乏了家的温暖。以致住在里面的老人们还是很孤独,恐慌,找不到家的感觉。都说养老院有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人到老年,衰老加剧,原有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河流中慢慢走丢,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加之环境不如意,他们的晚年怎能快乐?
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就不再要求太多。他们不再寻求更多财富,不再寻求更多权力。甚至很多老人害怕自己成为年轻人的负担,整日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其实这从另一侧面了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流失—尊老爱幼没有深入人心啊!
只有将言语化为行动,给老人以善终,正视死亡,生命才变得更有厚度!
365无戒极限挑战营 第0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