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盛家家,在007社群 开始写作第5篇 ,继续分享读书笔记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被倾听的小孩有自信来自于书籍《好好说话-从倾听开始》.
书中有一段描述,让我感触颇深:
孩子长大四五岁时,得没得到过同理心已经塑造了他的性格,这种影响是看得出来的。
被了解的孩子,长大后自然认为,他人能听他倾吐心事,并且会接纳他。
这一点,可以从孩子如何有效“使用”幼儿园老师上得到验证。
被倾听的小孩在学校生病或受伤时,会毫不犹豫地转向老师求助;而没有安全感的小孩就不会。
记得上段时间,家里4周多的孩子午睡时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泣,幼儿园老师听到声音,一个个排查过去才发现了他,询问下,才告诉老师,自己肚子疼。
孩子属于外向活泼型,见到陌生人从不害怕,也会大方的打招呼。我从没想过孩子会不敢倾听自己的真实感受。之后经过观察,发现自家孩子挺敏感,也不会跟我们表达他的真实想法。
比如家里的菜不合他的胃口,他从来不会说他不喜欢吃,反而会称赞奶奶是大厨师,但让他多吃点的时候,总是以肚子饱为借口。
细细的想起来,觉得孩子的懂事,让人觉得心疼。
知乎上最近有个热门话题:讨好型的人格有多可怕
里面有个案例讲述的是吴谢宇,在吴谢宇母亲眼里,他一直是一个性格开朗、智力卓越、乖巧孝顺的完美孩子,
但她母亲从没想过,孩子一直是在迎合她。
他考上了北大后,也尝试与母亲交流,相比于其他人和母亲闲聊,吴谢宇更像是在接受审判,让他更想充充的结束通话。
当他得知母亲也要北上陪他,无法拒绝的他,选择了走这条不归路。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放自己,解放母亲。
这真的是一个悲剧!
平常我跟孩子他爸也会跟孩子交流,空闲的时候,也会陪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但玩游戏的过程当中,如果中途有人找我们谈话,我们马上就会忽视孩子的感受,直接去解决自己的事情。
而孩子以前也尝试过打扰我们,但都被我们教训或者说是威胁,教导他耐心的配合我们,之后孩子都已经习惯性地自己在一边玩耍,我们还以为这教育方法有效。
看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需要一个敢于表达自我的孩子。
一个敢于表达自我的孩子是需要有人耐心的倾听他的感受,而不是被我们安排着他的人生。
关于倾听重要性的科学发现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丹尼尔斯特恩(Daniel Stern)对婴儿所做的研究。
他把孩童的发展期,划分为四个渐进式强化的自我意识层次
第一层: 浮现的自我 “我在这里 ” (出生至两个月大)
这一时期的孩子是需要父母理解并总结孩子的意图
例如:小孩哭了, 是该喂奶了?要换尿片了?要抱抱吗?
第二层:核心的自我 “嗨 ,看着我!” (两至七个月)
父母能够根据孩子的节奏和心情作出回应,而不是按自己的意图加强给他。
当婴儿仰头打望\微笑\咕咕发声\浴缸内拍水玩儿\快乐地咯咯笑时 ,你也能够感受到他的心情变化。
第三层: 主观的自我 “妈妈,我好冷,你不需要一件毛衣吗?”(七至十五个月)
当孩子很兴奋地伸出手,抓到一个玩具,当玩具在他的手中时,
他开心地发出“啊”的一声,同时,也看看自己的母亲。母亲慈爱地回应孩子,分享她的喜悦,而且笑着点点头说“是啊!”
父母能够认可他的情绪,并有本能互动反应。
第四层 :说话的自我 “不,我不要睡午觉,我要玩” (十五至十八个月)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用语言来沟通,但是孩子在沟通的方式不被欣赏、得不到回应时,就会放弃,然后退缩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语言能力的获得是达成互动与亲密的有效力量
所以说一个自我的形成是需要被看到,被了解,被认可,被认真对待的。
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讨好型人格的成人:
自我认知度低: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心情不好,或者知道,但也无法描述出自己的情绪状态。
不敢面对自我:
认为自己的想法不好,不能好好面对,
明明很想喝水,在别人家里,也只能假装客气的说不用,不用。
明知道心里难受,却告诉自己男儿有泪不轻弹。
明明自己害怕失败,却告诉自己/别人 ,就是不想参加比赛了。
这样的人很让人心疼,也会被人看不起。
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是很难让别人也喜欢的。
分享一个勇于表达自我的案例:
蔡敏敏喜欢上了大学里的学长,在生日的时候策划了一场告白仪式,但学长却有了自己喜欢的人。
大庭广众之下告白失败,她并没有因此觉得羞愧,而是勇于面对自己沮丧的心情,
后来蔡敏敏又相遇了比她大10来岁的男友,但对方一开始并没有很喜欢她,所以跟蔡敏敏约定好 谈一场不公开的恋爱,每次出现矛盾的时候,她都要妥协。
面对不公平的恋爱关系,蔡敏敏并没有抱怨和指责男友,而是阐述了自己委屈的心情。让男友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因此发生了剧情的反转。
所以说会勇于自我表达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勇于表达自我并不是一根筋想到什么说什么,而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普通人也可以练习这种表达方式,让别人更了解你,因此可以避免很多误会。
根据 丹尼尔斯特恩 的自我形成的研究:
以下这种表达方式值得反复练习:
1. 陈述客观事实
让他人全面了解事情的发生情况
2. 如实表达感受;
说出自己的感受,让他人产生同理心
3. 理智表明理由;
让他人更容易认可你这种情绪
4. 表明自己的诉求
这就是沟通的过程。
例如 : 学习的时候, 你觉得老师的讲课太快,没有听懂。
你不是说 指责别人 : “老师,你讲的太快了,我笔记来不及抄。”
而是说 :“老师,我记录的太慢了,没有理解下面这句话的意思,我有些沮丧,很想记录下这句话,再仔细思考下,麻烦你把你笔记借我下。
事实 是 笔记记录过慢, 感受是 沮丧, 理由 是 想再仔细思考 诉求就是借下笔记
这样听起来就感觉 你是一个学习态度很好的学生,没有老师愿意拒绝一个虚心请教的学生的。
当你想争取一件事时,当你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义无反顾地行动起来,别人才会了解你的诉求,事情也才有可能会出现转机。
卡耐基曾说:“自信就是要清楚表达自己的立场,并善于表达自己的立场,你不必为自己直言相告感到歉意,你有表达自己意义的权利”。
以上是对于成人的表达方式,但对于孩子来说,因为知识量不足,所以需要父母的引导。
平时 多注意倾听 孩子 的声音,一些无法表达的感受,父母帮他讲出来 ,让孩子先学会了解自己的感受。
这样他才能学会勇于表达自我。
优秀的人 都能让别人看见,更能让人听见。
从现在开始, 好好对待自己 ,也好好倾听身边的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