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培养孩子学科智力”系列的第5篇文章,是本公众号第32篇原创。全文约 1800字,阅读需 3分钟。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学驾驶,是为了解决“不会开车”的问题;我们学跳舞,是为了解决“不会跳舞”的问题……
同样,学科学习也是为了解决各个学科特定的问题,学习语文,是为了解决“阅读和表达”问题;学数学,是为了解决“计量运算”问题……
当然,无论是学什么,都会从“解决简单问题”开始,慢慢开始“解决复杂问题”,最后都会到达解决“未知问题”的阶段,开始“创造性的学习”。
1、怎么做——程序性知识
我们比较一下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和学校中的学科学习,我们会发现两种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不一样的地方。
驾驶也好,跳舞也罢,学会的结果是“熟练掌握某些动作”。开车是一系列的动作,跳舞也是。生活中大部分技能也一样,比如做菜、洗衣服、打麻将、修电器、盖房子等等,都是需要“熟练掌握某些动作”。
而语文也好,数学也罢,学会的结果是“熟练掌握某些知识”。语文是语音知识、语义知识、语法知识的组合。其他学科也一样是内容和规则知识的组合。
看起来好像两种学习类型完全不同啊!所以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生活能力就一定差?生活中如鱼得水的孩子,学习成绩就不行?
当然不是了!
其实有小伙伴早就发现我叙述中的逻辑错误了,是吗?打麻将可不只是一系列的动作,要懂得怎么样才能“糊”,要懂得先出什么、后出什么,才叫“会打麻将”,否则只能叫“扔牌”。是的,逻辑错误被你们发现了。哈哈。
再仔细分析,开车也不只是动作啊,除了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之外,做每一个动作之前,我们脑子里都有关于这个动作的语言在提示了呀。回忆下自己学车的情形,练习倒车入库,嘴里或者心里是不是在念叨倒车入库的技巧,这就是大脑中储存的关于倒车入库的知识。只是我们驾驶技术越来越好,就意味着动作越来越熟练,从而不再需要这样一个回忆动作要点的过程了。但这个知识仍然储存在大脑中。
做菜也一样,菜切成什么样,怎么搭配,用什么方法烹调,加什么调料,加多少,这些都是知识啊。有了这些知识,才有后面的动作。
“熟练掌握某些动作”是以“熟练掌握某些知识”为基础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在认知心理学上称为“程序性知识”,就是“怎么做”的知识。
2、是什么——陈述性知识
打麻将、开车、做菜、跳舞、修电器、盖房子……这些技能的掌握都需要“是什么”的知识。麻将规则是什么、开车技巧是什么、菜谱是什么,这些“是什么”的知识,被称为“陈述性知识”。
学科学习的内容就是典型的陈述性的知识,各种概念、定理、事件都是在描述“是什么”。
比如“三角形是有三边的平面多边形”,这个就是对三角形的描述,通过这个描述,我们就能知道“三角形是一个图形,它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有三条边”。
那如果是不是知道三角形是什么,我们就能判断出什么是三角形呢?
不一定。为什么说不一定?你看那些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就不会判断什么是三角形,但是会背三角形的定义。
那是为什么?
因为缺少程序性知识。假如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要去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去看这个图形,然后观察它是不是属于平面图形。如果是平面图形,再看它是不是三条边。如果是三条边,那么才能判断“是三角形”。
如果一个孩子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但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也就是只知道陈述性知识,而缺乏程序性知识,他就是把定义背得再熟,也没办法做出这道题目。
其他的学科学习也一样。比如昨天的例子,“串联“和”并联“的概念记得再熟,没有“仔细观察电流的流向,如果断掉一个灯泡则另一个也不亮,那么电路是串联;否则,是并联”,这样的“怎么做”的知识,做题时仍然做不出来。
我们上学时都参加过广播操比赛。如果只看老师做、听老师讲,我们可以把动作要领记得滚瓜烂熟,也就是“每一个动作是什么”,我们已经掌握了。但哪怕你背如流,但如果从没有练习过,上了赛场,你会不会做操呢?当然不会喽。这是因为你虽然掌握了做这套操的“陈述性知识”,但并没有掌握“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只有通过动作的练习才能充分掌握。
我们在电脑里储存很多影片,但如果没有播放器,我们就看不了。因为影片是陈述性知识,播放软件是程序性知识,不运行程序,我们就不能完成任务。
除了这两类知识,还有一类更为关键的知识——策略性知识,也叫元认知能力。明天我们就聊聊“策略性知识”的话题。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晚安。
如果你觉得对你有所启发,就转给你的朋友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