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着女儿重温了一遍《城南旧事》,感动于那一个个亦真亦幻的小故事,心疼于那一个个经由作者倾心树造的小人物。而主人公正是在这样的人与事中,懵懂长大⋯⋯
绕过妞儿与秀贞的生死离别,叹惜于偷儿的少不更事,深陷在宋妈凄惨无助的人设里不能自拔,最终都没逃过来自英子父亲,那沉重悲凉的父爱,来得震惊,来得遗憾!
父亲是爱英子的,这点勿庸置疑。从宋妈和英子母亲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作为长女的英子,从小深受父亲疼爱,晚上睡觉也是被父亲抱在怀里。英子在外贪玩,父亲故作严厉地表示这是要讨打的节奏了,可转身,又绽放出满脸笑意,让英子顿悟,父亲只是吓吓她罢了。在妞儿无父疼无母爱的凄凉处境下,英子俨然是个集父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强烈的对比之下,妞儿的身世更显悲凉,而英子在读者眼里,的确是个幸福的存在。
小说中对父亲的描述,令人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一个雨天的早晨,英子赖着床上,想着雨中艰难行走的模样,想着要穿难看的衣裤,想着想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索性她打起了退堂鼓,脑子里蹦出个念头:今天不想上学。这种经历,相信作为成年人也有吧,或许在那个雨天的早晨,或许前一晚加班太晚,又或许想着今天要面临的工作上的难题,整个人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一刹那确实会萌发出不想上班的念头,然后想着以什么理由请假呢,生病?家里有事?这只是人一时的惰性吧。
只是英子那一向慈爱的父亲,却发怒了,顺手拿起鸡毛掸子劈头盖脸地就朝英子打下来。英子被吓住了,同样被吓住的还有读者。原本以为耐心有加的父亲,却原来也是一个暴躁的男人。为什么不能温柔地劝解,为什么会如此粗暴地下手?或许是英子的任性触碰了父亲的底线,使得这位爱花的,细腻的,儒雅的父亲,霎那间与那个曾在日本整夜流连在外,喝着花酒,却让妻子在家苦苦等待与担心的那个醉鬼形象划上了等号。
英子似乎被从高高的公主殿堂里瞬间推入了地狱,当她坐着车冒雨前去学校的途中,心情的低落应该不亚于妞儿被养父暴打的时候。只是,在挨了最严重的一次体罚后,父亲,那个不久前还一脸怒气的父亲,却出现在了英子的教室外面。那么心疼无助地望着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父亲的威严没有让他说出安慰的话语,但他的行动却"出卖"了他。女儿读懂了父亲的爱,却又慑于父亲的狠。从此,再没迟到、更别提旷课了。哪怕是在最冷的冬天,依然早早出现在学校门口,等着每天成为第一批走进学校的学生之一。
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英子父亲的教育。只是简单地定义为他不过是"打了一巴掌,又给一颗糖"吗?生活中,其实这样粗暴的教育方式屡见不鲜,只是未必收到英子这样的教育效果。表面上来看,英子的确有了很强的时间观念,有了很明确的是与非的判断,只是在她的心里,还是会有个难以填补的细小伤口吧,即使结了痂,却永远不可能恢复成之前的样子。
父爱如山般沉重,不像母爱般絮叨,也不似母爱般柔情似水。我欣赏的父爱,可以像黄磊那样,与女儿似兄似友;可以与冰心的父亲一样,待儿女有着如海一般深邃而又宽容的爱;或者可以像朱自清散文《背影》里的父亲,不善言辞,却沉稳有力。
打你一个巴掌,再给你一颗糖,表面上看是为了树立规矩,其实恰恰暴露了为人父母不善控制情绪的弊病,把心里的一团怒气毫不掩饰地发泄出来后,你舒服了,转而又后悔了,于是想到了弥补。可孩子呢,猝不及防的狂风暴雨后,那颗受伤的心灵会因为你事后的"一颗糖"而痊愈?心里种下一颗害怕的种子,对于父亲也就永远隔了一条不深不浅的沟渠。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朋友的丈夫是个急脾气,和自己的妻子吵架了,会不可思议地迁怒到年幼的女儿身上。一次,两次,女儿的心里蒙上了阴影,虽然只是牙牙学语的年龄,虽然平时,父亲对女儿还是无比的疼爱,虽然,随着女儿日渐长大,父亲已经不再动粗。只是有些伤痕已经永远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不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是形成了一种隔膜。对父亲,女儿总是保持着不冷不热的距离,心里话只会对母亲倾诉,属于女孩子的那些小性子,小脾气也只会在母亲跟前表露。哪怕逛超市,买些巧克力之类的小事,也只跟母亲开口。与之大相径庭的是,在父亲跟前,她永远一副乖巧的模样,没有无理取闹,从不撒娇任性,父亲单独带着女儿外出,旁人总是赞叹,这孩子真懂事。过早的懂事,像个大人般的懂事,何尝不是拔苗助长?父女间缺失了点属于父女的亲昵,这样的亲情,未免不够完美。
为人父母,无须考核,即可上岗,想想也是细思极恐。幸运的孩子,在身心健全的父母身边安然成长。不幸的孩子,则首先受到来自最亲的人,打着爱的名义的伤害。愿你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可以更理性,可以更成熟,不要以为一顿打,一通骂,就能让孩子成为自己想看到的样子,而后丢出的"一颗糖"就能轻易抚平孩子所经受的伤与痛。
好的教育,是细水长流,波澜不惊,正如傅雷所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他还谦虚诚恳地称:“在我与儿子的相处中,我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严而不厉,爱而不溺,才是合格的父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