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那种嗜书如命的人,所以也不像古人那样读书读得废寝忘食,更有甚者,挑灯夜战,头悬粱针刺股。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z,他是极喜爱读书的。在学校的图书馆还未建成,只用几间房做图书室的时候,即使藏书不多,所藏之书时年代也已久远。但是他依然每天如饥似渴地读着,吸收着。
他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所以经常作为学习委员的身份在讲台上发言。关于大家的学习情况他只是象征性地说几句。然后就是提倡大家多多读书,多读那些经典名著。
我总觉得那些外国文学,我读不懂。每把一本书读完,我只知道作者讲了一个故事,描写了几个人。关于他想要表达什么,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想要告诉大家什么社会现实,我是真真的看不懂,也想不明白。
我之前看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芥川龙之介的书,是真的看不明白。到后来就不了了之。
故此,大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完完全全陷入畅销里去。我读张皓辰,读刘同,读大冰,读赵星,读张晓晗,读张嘉佳,读周宏翔,读里则林,读很多跟我一个时代的作者写的东西。
更如此,我曾逃掉一天的课程,从早上八点等到晚上七点,只为参加大冰的百城百校畅聊会,只为见这些名人、见这些作家一面。
我在空间,在朋友圈,兴奋地炫耀着这些,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可是我到底感悟了些什么,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一直都觉得,一本书之所以能畅销,之所以能获得大众的喜欢,肯定是它在主导一种好的思想,它写出了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心声。写出了社会现状。
直到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
但是我每天看那些鸡汤,看的时候热血沸腾,可等到过了三五天之后,又都忘得一干二净。如此地持续,我感觉自己渐渐变得麻木。所有的鸡汤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看的多了,感觉自己产生了抗体。
大学每年寒暑假,辅导员都会推荐我们看一本国学书,或是《论语》,或是《弟子规》,或是《中庸》。他认为国学里包含了太多知识,古人的智慧是可敬的,我们应该熟读这些经典,并从中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
可是啊,这个世界变得太过浮躁,人做什么都急于求成,都想获得及时可见的成效。
现如今这种快餐式的阅读看得多了,我突觉自己也变得有些浮躁。不想坐下来认认真真看几本文学名著,只愿看看那些速成的文章。想好好写作,但是又没有认真去写,总是看那些写几周几个月如何成为专栏作者的文章。
看得越多,越是想像那些人一样,快速取得成效,到最后就变得越是焦躁,越是不安。导致的后果就是天天去看,每每看得激情澎湃,进而又信誓旦旦。一旦回到现实中来,并无卵用。
前些天看简书的时候,看到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说读一本名人传记要比天天看这些吵着嚷着要怎样怎样的文章要好的多,给人的激励会更长久,也会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思考。其实我是很同意作者的观点的。
那类文章看多了,看久了,觉得会营养不良,更有甚者,会陷入一个怪圈,很难走出。
而我也一直相信,真正经典的东西是能历经时间的考验的。就像我大学同学说的,歌德的浮士德写了六十年,但丁的神曲总了十三年,百年孤独也是酝酿了十多年,真正的好东西需要时间的锤炼。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只愿我们这些人能静下心来,多读读经典,从中体会作者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呕心沥血之作。多试着写写文章,你就会明白下笔的不易,以及那些经典写作者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