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互联网产品,如有幸存活三年,很可能已进入3.X形态,在表现层甚至核心卖点,与1.0时代可能都有很大不同。
笔者目前是一家互联网项目产品负责人。工作三年,从运营转到产品,从最初的彷徨到迷茫,经历了跳槽-成长-瓶颈···这种经历同样属于多数人。
一直想写篇东西却未曾动笔,近日恰逢一个“任务”,在“要求”上略有相同,但最终作为个人阶段总结写下这些文字。
《三体》对未来城市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没有了电脑的概念,但几乎任何物体都成为了电脑---衣服、桌子、椅子、地板,墙壁,甚至一枚烟盒都成了可触控可上网的显示屏,一触可及真正成为现实。相比之下,当下所谓的信息时代仿佛有些原始了。
回到当下,互联网从1.0升级3.0形态,信息传播越发快速、途径越发多元化。今日头条、即刻、抽屉、知乎等形态各异的产品应运而生。碎片化阅读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任何个体,只要下载一些应用,都能如孔明般不出茅庐便知天下事,写得一手《隆中对》。
信息爆炸带来碎片化阅读,网上关于这种阅读方式利弊的讨论众说纷纭,个人比较认同此观点:
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化信息内容大多较简短,由写作者提炼出的观点,往往都只有作者主观意识,缺乏客观逻辑。容易使阅读者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让阅读者对不了解的领域产生错觉。这种阅读方式是确保现代人“不落伍”的一种方法。然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不落伍”,更需要有自身的信息知识体系以及深度思考能力。
笔者曾一度迷恋碎片化阅读,花费大量时间浏览资讯。然而对视野提升而后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力,并没有很大帮助。许多事情往往只是浅尝即止,作为谈资,理解不透彻,对于产品负责人来说,自身行业领域认知如果存在这样的问题绝对是致命的。
产品经理能力的体现更多在于软实力---从执行-推送项目进行,到很好的分析用户需求、方向把控,再到看透人性、看到问题本质、对商业本质理解透彻并灵活应用。个人对三种形态定义为PM1.0,PM2.0,PM3.0。
对于笔者,目前处于PM1.0的形态,如能从1.0跨越到2.0,无论是个人的收入,或者是自我实现需求都会有较大的提升。如何做到这样的跨越,回归本质,是如何加强思维深度的问题。对于此,个人的方法如下:
1、定制碎片化阅读量习惯,控制总量
互联网每天制造信息量庞大,相关的资讯应用众多。可根据自身所属行业、阅读习惯,精选出几款符合习惯的应用以及相应的内容频道。
对于我个人目前的习惯是“即刻”+“抽屉”+“知乎”。“即可”的主题细分度很高,一定程度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我所感兴趣的信息。“抽屉”这款应用则作为“不落伍”的信息获取方式,内容由网友发布+推荐,比较好的的覆盖了时下的热点。“知乎”则作为补充,更多的是关注同样的问题不同对象的关注点。
2、阅读专业/专业性较强的书籍
理论基础支撑知识框架,要想获得完善的知识体系,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阅读专业的书籍。对于产品经理这个领域,抛开行业知识,很多时候是在研究人性,了解人性,才能把握人性,挖掘需求,才能创造需求。产品经理需要懂心理学,目前个人在读或准备读的书籍为《乌合之众》、《社会性动物》。
3、拥抱问题
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或是困惑,往往不能够全部解决。我这里所说的拥抱问题,指的是在某个周期时间内,针对某个问题/困惑/事务,多维度/深层次的去挖掘答案。比如说我未来一年准备买房,则可以在之后的一个月内,深入的去了解“买房”这件事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交易的流程怎样?银行贷款如何选择?等额本金还是等额本息?还是如何免税?合同怎样签不会留坑?楼层的选择问题?
这种方式更在于培养解决方法的能力。在一段时间之后,相信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提升。
4、知行合一,参与其中
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完善的理论基础远离了实践只能是空谈。具体到工作上,作为产品经理,参与到公司各部门工作,参与到行业内的讨论,潜伏到用户群体内。
产品经理从1.0到2.0的跳跃,本质上是对问题本质理解能力的跳跃。
具备了理解问题本质的能力后,无论是对需求的把握或是对对行业信息的敏感度也将会有很大提升,而这时候也是告别执行型产品经理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