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幾天生活看起來很像在度假,但是我沒有忘記該工作還是得工作。早上抓著背包叫了輛 Uber 直奔昨天的咖啡廳,因為朋友早上在這裡的醫院要進行割雙眼皮的小手術,乾脆就在這等著。
坐在咖啡廳很容易看出哪些是遊客、當地人,我特別喜歡觀察不同人群點餐的樣子。例如:
當地人幾乎不看菜單,抬頭看著背後的告示牌大約 20 秒內就可以點好餐點,遊客則是看了很久才「大概」知道自己要點什麼。並不是 menu 上的文字不明白,而是太多選擇。這是選妃阿!能不謹慎嗎?
工作的差不多後,我跟著同事晃到咖啡廳外等車,赫然看到週邊道路搭起了黃色帳棚,儼然就是台灣的假日市場,有兄弟檔、有情侶檔、全家出動擺攤就為了搶這個黃金時段。
我們在這裡買了好多好多食物,決定今晚就在家裡吃,多到我一度懷疑我能不能挑戰成功。事實證明:我太看得起我自己了! 根本沒辦法吃完….
商城規模
來這裡後,除了第二天逛了 Publica,今天又跟同事到了一棟商城比 Publica 更大的商城(名稱忘記了)。更大,不是講講而已,整棟樓我們從頂樓往下走,待我們要結束回程時(大約已經逛了一小時半),我只有完整逛完頂樓、地下一樓,其他樓層根本來不及逛。
不過有許多東西同質性實在太高了,例如 Apple 相關的店家、3C店家、手機店家(無論有品牌、無品牌),我甚至可以在一層樓裡看到八家手機店,這競爭也太強烈了吧?感覺每日的業績都是靠朋友帶人來,或靠運氣帶客人上門。
來馬來西亞後發現很大的問題,有很多東西的同質性太高,尤其目前提到的 3C、手機周邊,這些都是像大排檔一樣,滿街跑。這也提醒了我對於自己事業的落點和方向控管要分析和確實的做出市場區隔。
需求 =/= 市場
馬來西亞的一些鬧區、商城販賣非常多的手機保護套、保護貼、行動電源,(這邊指的是相對小型的攤販、小店家,非知名品牌直營店)。我刻意在這裡繞來繞去,甚至站在角落觀察,基本上都是沒有生意的。
那些看似有生意的店家,也多半都是朋友去串門子,並沒有購買行為。有人氣,沒買意,還是等於沒生意。這裡的眼鏡行、手機行太多了,雖有足夠多的人潮,可是畢竟眼鏡、手機不是消耗品,汰換的速度太慢了,難以將庫存轉換成現金流。
我的改善建議如下:
1. 退出這種紅海競爭的產品類型,學一門當地的好手藝
我在這觀察了幾天,飲食相關的攤位基本上都是有足夠的人口紅利可以分一杯羹,先摒除政府、稅金、商家地盤問題,在這裡的菜市場能買到的香料、蔬菜種類比台灣多太多了,而且也極為便宜。找個好地點,好好做出一道經典菜,我想並不難賺錢。
2. 加盟知名國際飲品、冰品
人嘛,出門在外,天氣又熱,總是喜歡來點冰品,昨晚我們去 KLCC 裡買了來自西班牙的 Llao Llao Natural Frozen Yogurt,這超好吃,而且不算很便宜,但人潮一直沒就中斷過(觀察了三間,全都是有不間斷的排隊人潮)。
這些是最快打造知名度和來客數量的方案,但是這並非少許金錢就能做到的事情。若有機會低利貸款,倒是不排斥參考這個方案。
3. 跟著政策走
政府喊著 2020 要拼出有 300 棟超高型大樓的都會,那瘋狂蓋房子的這些工程一定會有一些內需,例如:
人需要:食物、配件、五金、飲料
房子需要:裝潢、家具、裝飾品、家電
這些東西如果能抓住一棟大樓的市場,那將有機會大大改善現有的生活,不是嗎?
4. 開 Uber 或加入當地機車車隊
在馬來西亞這裡有非常非常多的 Uber,成為 Uber 司機的條件並不嚴苛,如果有車,倒是可以考慮開著車在熱門地點繞繞,蠻容易賺錢的(司機告訴我們的)。
另外,如果你沒有車子,其實也可以考慮加入機車車隊。我在台灣就想過想組織一個機車車隊專門接送人。因為很多乘客的需求只是短程距離,並不需要搭乘計程車在車陣裡浪費時間。
所以在馬來西亞也有專門以機車團隊在各大公寓、金融大樓底下等著上下班的民眾打電話或現場搭乘。以機車在車陣中鑽的靈活度,真的快上許多,而且價格合理。
生存的空隙
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讓自己過的苦,但你有責任讓自己過的好,無論任何方法、無論任何情況,你都有責任找出那條讓自己過的好的路。改善自己的生活,調整自己的步伐,健康有尊嚴的過著日子,這是最基本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