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翻书,这是怎样一种信息状态呢?翻书是不会引起歧义的,问题恐怕在于无事。无事有两种可能,一是清闲,不为衣食住行发愁,更不会为时世社稷担忧,用市井里的话说,就是“钱够花,觉够睡”。一如街市上牵狗的女人。二是无奈,欲罢不忍,想干不能。一如曹孟德所描绘的被拴在槽桩上的千里马。清闲的人是不看书的,因为看书太累。无奈的人就只好翻书,翻书是另一种形式的耕耘和搏击,看似清闲,然血在奔涌沸腾,灵魂在从横驰骋。
我的一位朋友,三十出头,学识、人品、才干均属上乘,正是有事可干的时候,他本人也曾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地想干一番事业,在单位里积极性颇高,经常提一点合理化建议什么的,不料却惹出了麻烦,自上而下对他警惕起来,人们心里打鼓:“这小子想干什么?”以后的日子就不太好过,是那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领导很关怀地说:“年轻人,想干事是很好的,但要注意方法,多向老同志学习,不要总是显示自己。”方法讲究的太多,也就没有了方法,其结果是无所适从。评上了副高级职称,他毕恭毕敬地向领导汇报,以为会受到器重,可领导一见那一纸有钢印的证书,顿生不悦,这不是向领导示威么?因为领导才是个中级职称。领导语气平和地说:“评上了高级,这很好嘛,蛋品用嘛,暂时还不行,咱们单位里的几位领导大都是初级,只有几个是中级,聘用了你恐怕下面的群众有意见。”这理论推演得让人啼笑皆非。几次碰壁后,朋友只好闲下来,无事翻书。
换个地方吧!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有人这样劝他。然而,现实中,地方是可以随便换的吗?需要上上下下的打点,他一介小职员,那点可怜的工资,上有老下有小,只好作罢。一就翻书。
出来自己干吧!又有人说。可是干什么呢?下海经商并不适合于每一个人,有的钱别人赚起来易如反掌,你也许就比登天还难。况且下海同样需要资本,而且是不少的资本。难啊。
我亦常翻书,心境自难言。
有“闲来垂钓碧溪上”的雅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有“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常想,有“天生我才比有用”的自信;也有“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痴望与企盼。当然也时常陷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苦闷与彷徨。
然喜也罢,悲也罢,书总还是要翻的。尽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对于今天的我已经没有吸引力,但书毕竟滋润过我干渴的心田,拂去过我难以排遣的幽怨。我翻书不再有任何功利思想,只未了却那心存已久的情结。知恩不报非君子,书于我是有恩的。看着书架上那一排排的书,如果不伸手去抚弄它们,我觉得似乎有些忘恩负义。
翻着翻着,我忽然明白今天的书外表越来越华贵,价格越来越高的缘由了。一样的书,十几年前朴素大方,却具有少女般迷人的魅力,今天,当金钱统治了人们的欲望时,文化已是半老徐娘,她怎能不涂脂抹粉靠姿色来吸引人呢?况且有的书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面对这一本本美艳的书,我以为一向严肃的文化在无奈地媚俗,有一种看着良家妇女走向青楼的心痛。心中顿时涌起无限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