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年龄被标上80、90、00这样的标签的时候,是否在心脏骤缩的某一个瞬间,感到烦躁。
会不愿意让自己被这样划分,却又被迫的接受类似于“第一批90后已经30岁了”、“00都成年了,90后已经老了”……这种“XX岁,在做什么/怎么样了”的信息。无法控制的拿来和自己作比较,无法控制的烦躁、焦虑。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不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节。”而年龄的大小,恰恰是无法自己决定的一件事。
过量年龄比你小但比你优秀的人,通过互联网这个无孔不入的大平台充斥在你的眼前,让你再也无法忽视你的年龄,尽管,你也正青春,还年少。
却无法让自己跨越年龄这条横沟。像小时候许愿让自己长大那样,每天晨起必有三问:
我今天变小了吗?
我还年轻吗?
我妈为什么不晚生我几年?
时间一长,那种被压在内心深处的自卑宛如遇到化肥的草,疯狂的长大,直到充满整个脑海。
02
最近有一个很热门的词叫做“社会时钟”,这个概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提出的时候,被用来描述那些记录个体生命主要里程碑的心里时间。
像记录在《论语》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那样,仿佛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人把你的一生规划的明明白白。
但凡有人不按照围墙而行,就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会被同伴唾弃,甚至丢弃。
女孩子28岁还不结婚,会被各种无止尽的催婚,若是过了三十岁,就会彻底变成街坊邻里的饭后谈资,家中小辈们的反面教材。
甚至有的时候,自己也会怀疑,是不是真的应该随便找个人嫁了就好。可是,往往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劣势的人,即使重回20岁,依旧会焦虑。因为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如何去要求一个平等的过程和结果。
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似乎让那个所谓的“社会时钟”有了裂痕,让多少人站上巅峰,又让多少人落下神坛。
可真象是,“出名”与否,影响的因素很多,可是在诸多因素里,最不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年龄。吃青春饭,毕竟不能长久。
那些大器晚成的人,也一定经历过年龄带来的焦虑。只是后来,他们战胜了自己。
03
我好像从未真正的喜欢过,那个顺应时间的流逝而形成的年龄。
6岁时因为时刻被管教着,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是一个大人。每天睡前都会对着窗外最亮的星星许愿: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大人。
16岁时喜欢了一个不可能在一起的男孩子,在日记里写下:如果遇见他的那天,我刚好25岁,多好。
18岁的时候会回想,如果去年、前年我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是不是可以走的更远一些,总觉得现在的自己很差劲。
20多岁的时候,我开始怀念十来岁的自己,明明身处一个人人生最美好的年纪,却一点也不快乐,漫无目的的活着不知道该去哪里。甚至觉得从前念书的日子好快乐。
永远处在怀念过去和向往未来当中,却从未低下头来看看现在的自己。这个处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现在的自己。
虽然现在的自己,有很多的缺点,没有想象中的优秀甚至不断地和现实妥协。但也只有这个过分普通的人,才是真的自己。
其实没必要去过分在意年纪这件事,珍惜当下,才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