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江南,我的脑海中就有着无限多的美好画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悠闲,有杏花春雨的朦胧,有白墙青瓦不尽的写意风流。对于江南我是十分的向往。去年十一,恰逢驴友群组织西塘之行,迫不及待的就报了名。一路奔波自是不提,终于到了西塘。
不愧是江南水乡,在这见得最多的就是小桥流水。听说这有27座石桥,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只知道行船在这河上,穿过了一座又一座的石桥。巷弄中卖着的明信片,主角也大多是这些桥。印象最深的是送子来凤桥。因为它在我们上船的地方。听划船的船夫讲,这桥是有故事的。听说这桥建于清朝,当初建桥的时候有一只鸟儿飞过来落在这。人们觉得是吉兆,就取名送子来凤桥。还说去桥上走一走,南送子,北来凤。说的我们这群小伙伴都乐了,这桥都不知道该不该走了。在我这个外行的人看来,这些桥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石桥,一样的古旧。这些桥应该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我不知道,只能一概而论了。也只有真正热爱它的人,才能看出它们的区别吧。不然明信片上或水墨或油彩绘画的又是谁的影子了?而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只能买几张明信片看看而已。
去的时候不赶巧,正是放假的高峰期,到处人头攒动。天下着细雨,似乎是为了不负这烟雨江南的美名。在河中乘着船,看着岸上络绎不绝的游客,不觉暗喜,还是河上宽敞啊!可再长,这条河也还有尽头。
上岸了,我们开始逛起来。一条小河,隔开了两条街道。河的两岸的,店铺密密麻麻的挨着,小吃、装饰、衣服是层出不穷。在来这之前我已经查了一下攻略,听说这里最有名的是管老太的臭豆腐。我兴致勃勃的拉着小伙伴去找,结果发现原来管老太的臭豆腐是这样的多啊。最后挑了一家人最多的,因为我相信,人多说明肯定味道很棒。结果吗,我只能说还不错。这边店铺卖一种酒,那就是黄酒。也有零零散散的一些人在卖这边的特产乌梅,十块钱一袋,也不贵,遂买了一些。原谅我孤陋寡闻,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新鲜的乌梅,原来就这样啊。小小的,甜甜的。
各个店走马观花的看着,走着走着,竟然在这嘻嘻闹闹的地段,看到了一座庙。听说这庙因为七老爷最后投身在这自尽的,所以又叫七老爷庙。庙的对面还有一个临水搭起的戏台。虽然我不太了解这,但我想这七老爷肯定非常的爱戏,不然别人为何在寺庙对面特意修建一座戏台了。
这里的人应该都非常有情,为七老爷搭建这戏台,为游客搭建了这十里长廊。木制的长廊缘河而建着,直到尽头。游人在这长廊底下,悠闲看着这风景,不必为这风雨所扰。我想正是因为这样,西塘才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吧。
西塘的街上也很有特色。它的街道非常的窄,大概一根扁担的宽度吧。临街的房子二楼往外延伸,两两相对,近在咫尺。就在这狭窄的小街上,有好几处的景点。破弄、西园、王宅、钮扣博物馆还有江南瓦当陈列馆。印象最深的还是西园(或者王宅,我记不清了)。
这是非常典型的江南人家的宅院。没来之前,我想象中的江南人家是电视中的大门大户(自动带入电视剧皇宫那样)。来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这么的小。可能因为人多吧,宅子的规模不大,但是非常的精致。从检票口处进去,就是一个狭小的庭院,四四方方的。抬头看,天空显得非常的逼仄,有些井底之蛙的感觉。打破这压抑的,是这满墙的蔷薇。站在窗口,看着这满墙的繁花,真是享受。跨进了门口,是正堂。一张木桌,两把大椅,映着后背笔劲苍遒的大字,总有些压抑的感觉。正堂的两边都有楼梯,狭窄的,长长的通向二楼。二楼听说是小姐闺房吧,原谅我时间太长,已经忘记差不多了。正堂后面是花园。地方虽小,但别有精致趣味。小路弯曲着,竹子栽种在两旁。竹子的尽头是小池塘,主人还特意修了一个假山,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假山旁边的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绿幽幽的,只给窗口留下了个巴掌大的位置。有个游人将头趟出来,才知道这花园是在闺阁之后啊。不知道这闺阁中的小姐看着这春景会不会演绎一出《西厢记》。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人。”这句别人对西塘的评价,我也是再赞同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