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学生小升初考试结束后,这个学期算是告了一段落,这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算是告一段落。从三年级开始担任三班的语文课,回首这四年来,我和孩子们确实做了很多,我们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四个学年,最终的成绩见证了我们这样做是对的。
我知道,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阅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我们读的书够多了,读的文章够多了,我们的眼界才能足够开阔。自从三年级接着这个班级以后,我在读书方面抓了很多,虽然有些地方还有些欠缺,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上来了,有了阅读兴趣以后,对以后的语文学习我就更加自信了些。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愈来愈加浓厚,语文成绩也比之前要有进步。四年级下册一学期的学习后,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们在写作上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到最后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当然习作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需要老师的耐心引领,学生的充分实践。
那个暑假里,我认真研读了管建刚老师写作方面的书籍,从管老师的书中我了解了“素材”的重要性。以前让学生写日记都是流水账,孩子们不知道写什么,虽然每天发生很多事情,有很多素材值得去积累,可是学生不知道去观察,更不会记录。所以学期刚开始,我给学生说我们每天要写素材,学生听后一头雾水,不知何为“素材”。我解释到:素材就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等等都可以,必须保证是真的。孩子们听到我的解释后,在下边窃窃私语道:这不是日记吗?我忙解解道:可以这么认为,但是又不同于日记,我要求必须写题目,内容并不是大家想象的一定要你们长篇大论。接下来,我就给他们要求:9月份写三行,10月份写四行,11月份写五行,十二月份至以后都写6行,每天必须写题目,写天气,时间以及你的心情。孩子们听完后好似并没有那么抵触了,好像还有一丝丝的乐意,所以,“每日素材”从开学的第一天就正式开始了。
每篇素材我都要求必须写一件事,不管是三行还是以后的六行,只能写一件事,写的时候必须细致的把这件事写出来,题目就是这件事中心,让别人看到题目就得明白你的素材是什么内容。九月份写三行时我要求孩子们细致地写出一件事;十月份写四行时我要求孩子们除了细致要加上一个连动句子;十一月份写五行时我要求孩子们在十月份的写作基础之上再加一个心理描写的句子;十二月份写六行时我要求孩子们的素材中要出现一个心理描写的句子,一个不出现说的直接引语的句子,直到练习到假期结束。除了个别孩子偶尔会因为其他原因不写,孩子们的写作热情真的很出乎我的意料。到元月份的时候,好多孩子的每日素材都会写一篇作文,而且写作质量相当不错。当然,我没有忘记给孩子们做相应的鼓励,因为我们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时间久了难免会消沉,会懈怠。所以“每日素材”的评价我实施同桌捆绑式的积分制,包括后来有的孩子写成作文的,都会相应加分,然后最后与每单元的小测试成绩挂钩。
这一学期,我除了在写作方面下了功夫,在每课的课文学习上与之前相比也做了相应的改变。每一篇课文,都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作者不论是在遣词造句、连句成段、布局谋篇上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孩子们能把课文吃透,那么后面的学习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这学期我开始让学生在每节课学完之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知识结构图,刚开始,确实不好做,很多学生都怨声载道,我鼓励他们:万事开头难,我敢保证,我们做一个学期,我们的语文思维肯定比之前要活跃很多,思路也会更清晰,最现实的是语文成绩肯定比之前要有所提升。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不管是乐意不乐意都做了,而且一直做到最后,一册书每一课都画的很好。有时候,他们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就像那一句话一样“不逼自己一把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他们也一样,他们说最后看着自己一张张的思维导图,感觉好有成就感,殊不知,此时你们的老师也很有成就感。
一学年说快也快,我们除了做这些,我们之前每周一节的共读课依然在做,虽然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但是我们师生依然有收获。
孔子曾说“少年若成性,习惯成自然”。到了六年级,之前要求学生们做的那些内容,孩子们已经得心应手,“每日素材”和“每课思维导图”根本就不用我去布置,每节课结束学生自觉画思维导图,每天课业结束必写每日素材。六年级处于小学生涯里最后一个学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学年,我没有觉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多么大,因为我们一直在踏踏实实做,学生已经成为习惯。这一学年,除了课本要求掌握的内容,我们没有少做任何事情:每周读书变成了每天批注阅读,每课思维导图必画,每天从学期初规定的八行素材到大多数都能写一篇文章,背诵了小学阶段必背的所有古诗文......总之,六年级这个学年,尤其是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工作八年来,虽然很多时候还不能够自律地静下心来去做想做的事,但是在以后的教育之路上我坚信,我和我的孩子,孩子们,会一路高歌,一路收获,一路芬芳,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