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有这样一段话:“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回报,不是所有才华都会被赏识”,但是我们仍旧一如既往地付出,坚定如一地学习,努力让自己更有才华,更富有思想。
曾经有朋友问我:“你每天夜班三更地还在看书是为啥?”
我答:“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里满足了我对于精神生活的一切想象。”
然后,临空飞来一个枕头……
我也曾仔细分析过自己为何总是习惯带书在身边,即使不看也愿意带着,最后得出的结果是:我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非常焦虑。而书本就是解药。
这类似强迫症的行为我坚持了二十多年。儿子问:“为什么不是三十多年?”
我说:“因为上初中以前没得书看。”
遥想童年,那时候的农村是确实没啥书的。我第一篇课外读物还是老师给我的断章——盘古开天辟地。直到四五年级,好朋友莲儿家的哥哥上初中后带回来几本杂志,就是那几本不知名的杂志,将我带上了“阅读”的轨道。当时只觉得里面的黑白插画好看,文字才是装饰品,后来识字多了,便自动将图文交换了位置。那时最盼望的就是那个哥哥周末回家,然后就一股脑儿地钻进他带来的书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到了上初中的年纪,最开心的就是晚自习的时间。那时候流行租书,仿佛应了语文老师那句话:“书非借不能读”。然后班里的同学每晚都会借一本,熬更守夜,点灯夜读。期望在第二天归还时,尽量地可以多看几本。但如果运气不好被生活老师逮住了,那真正的幸运就来了,因为这样就不用点蜡烛了,反而能借用生活老师办公室明亮的灯光,光明正大地看了。以至于后来生活老师知道了真相,便把寝室的书全给收了,之后一片哀嚎。
这样夜读的日子持续了很多年,学习效率高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看课外书。那些年确实看了很多书,涉猎的体裁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杂,确实无一概括。以至于大学毕业的时候无法搬走,然后在宿舍外摆摊儿卖二手书,足足卖了三个晚上,整整五百块!大学四年自己打工挣来的钱,除了生活费,大部分都被用来买书和租书了。
自己念念不忘地阅读持续至今,工作后就开始将许多专业的书籍搬回家,然后范围逐渐扩大:心理学、国学、文学、科研方法……直到怀孕,家里的书柜再也装不下了,然而仍旧再继续扩充,多了很多通俗小说、穿越小说、耽美、同人。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儿童文学无处安放,只能随意堆在角落。这样随意摆放的书误得了一个妙处,就是一进去就能扎进书堆里,还能左右逢源。
一个习惯坚持了几十年,余生可能还会继续。回想这么些年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感觉自己的成长与它们密不可分。我父母给了我生命,并费劲力气将我养大,但却没有负责指导我的人生。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三十多年一路行来,摔过很多跟头,走过许多弯路,碰过最硬的墙壁,体会过最撕心裂肺的纠结。最后,所有的一切都在我曾经读过的书里云淡风轻。到如今,近四十而不惑,以往所有的书籍、经历都融进了我的骨血里,滋养着我的余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喜欢书,爱看书,颇受益于此。也希望我的儿子能一样,做个安静的读书人,在书籍里徜徉,在书香中寻求答案,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