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整理的艺术4》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们曾对“学习过的内容你理解了多少”这个问题进行过调查,结果如下:
听到的内容10%
看到内容15%
听到有看到的内容20%
和别人交谈时40%
亲身体验时80%
……其实,还有一种比亲身体验效率还要高的学习办法,那就是——教。因为根据上述调查,“教的时候”理解度高达“90%”。
我初中毕业的班级曾经在中考成绩是一个传奇:中考全市的前16名,我们班就超过一半,我当时是第16名左右,然后我成绩在全班大概是第12名。这种传奇,除了老师的有效管理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同学之间都非常愿意“教”。我们班级同学间的氛围很好,下课都是在问彼此自己遇到的难题,然后被问的都非常乐于为人解答,而且有时说一次别人没听懂,解答的人会继续耐心的画图,演算,耐心的讲几次,让听的人去理解。那时,班级以能问出解答不出的难题而骄傲,也以为他人解答问题而自豪。通常问你问题的人越多,代表你成绩越好。
在一次次的讲解中,我们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入本质,我们全班都受益于这三年的彼此教学相长。
所以当我有一次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发出一本书的内容,觉得不错时,我留言和私信其,问其书名时,然后没有回复时,我很奇怪……当然,我也理解。某种程度,我们是这个领域的对手。
但,收益曾经的成长环境,我一直明白,你要强大,最好就是有个强大的对手,而且你的对手继续进步,你就有可能继续进步。
所以愿意去教的人,一定会成长更快,因为都是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当站到师者的立场时,我们就更核心的去看待很多知识或技能的关键点,会理解这些关键点的核心与层次,而这个过程就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梳理。
当然,中国也有句古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非嫡传弟子,最重要的武功秘籍是不会教给他的。
这种武功心法,你愿不愿意教,当然必须尊重你的内心感受,教一个你不认可的人当然不行,但如果连一本书名都不愿意共享下,也许你也失去共享更多书籍的机会了。
当然,更多的朋友都是在免费在群里发电子书或上课劵,一本是我们需要的,许多人都至少会说声谢谢或微信一个红包表示谢意。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群愿意共享的风气,让这群人成为跑的更快或更远的人群。这是不用怀疑的,一个抱团前进的时代已经来临。
而且,我也看到,群里很多朋友,在一次次的网络课程或答疑教学中,虽然学生人数不一定很多,但是越来越精炼和思考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循环中,一次次螺旋上升着……
不要因为是初学者就感到害怕,教学相长,通过教不同的人,我们自己也能学的越来越好。
……
我自己就是按照以下顺序,通过“教”来促进“学”。
(1)和学习小组的成员互相学习;
(2)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公司的团队成员;
(3)把学到的知识写到博客上;
(4)写成连载稿子;
(5)用作工作坊的主题;
(6)用作研讨会的主题;
(7)写成书的底稿。
这样不断的“教”下去,一开始可能只理解了10%,最后能够理解90%。
本文就是为了理解而写的随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