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笃定我以后不会花任何钱在可以任何纸质书籍上,至于原因,不言而喻。电子版的一样能用,而且随下随用又节省成本,可谓好处多多。然而,事实是我这两年花在这个类别上的费用越来越多。其实稍微花点力气,还是可以找到免费的电子版的。是钱多人傻了吗?我想不是。相对于电子版,实实在在可以触碰的书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
首先,整理成册的书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曾经有段时间,我痴迷于看一些技术论坛。里面的知识点分析也颇为精彩,然而从这一篇篇技术博客中抽身而出,我发现我又发现我好像什么也没学到。或者经过一段时间后,留下的只是一个作者的名称与搜索这篇博客的百度关键词。对比,我感到非常懊恼,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力。近日读浅薄一书,作者提到,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脑神经,我们慢慢习惯于把记忆外包给互联网了。我完全赞同作者的说法,也是因为我们把记忆外包了,所以我们的记忆力才日益下降。越来越碎片化的阅读让我们的大脑无所适从,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记忆跨越性太大的东西。网络上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对我们学习一样新事物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一本书从头到尾既有好的知识结构编排,又要经过好几道工序与严格地审查,其系统性与严密性肯定好赶上几个数量级。
其次,实体书总有电子书所没有的触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会有一些很微妙地感觉。略微有些凹凸的纸与指尖的触摸的触感,翻页时清脆的声音,捧在手上略微有些压手的重量与当前页所代表的厚度都给了我们的大脑非常感官的认识。这些细节对加深记忆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作用。比如我们经常跳过目录直接通过某个知识点在书中的位置来检索它,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得大脑已经多维度地对它进行了记忆。而这在电子书中是无法做到的。实实在在的书拉近了我们与知识的距离,这些知识我们不仅可以看得到,还能摸得到,闻得到,听得到,测量得到。
最后,实体书让我们对我们更忠心于我们的知识。电子书获取成本低廉,我们常常三心二意,小猫钓鱼,今日看这本,明日看那本,到最后陷入一无所获的境地。以载体来讲,电子书一般都在手机,平板,kindle中阅读。且不论几千年的进化,我们的眼睛是否真的适应了电子屏材质,光电子设备中丰富多彩的应用就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我们。
电子书虽然无处不在,价格低廉,但相对来讲,选择纸制书籍会让我们收获更多。最后套用浅薄一书中的一段文字,向式微的纸制书籍致敬。原文如下:
尽管我在图书馆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徜徉于狭长的书架过道上,被千千万万册图书环绕包围,但是我从未有过今天所谓的“信息过载”的感觉。在那些图书的静默不语中,有一种沉稳宁静的东西,为了等待合适的读者出现,把它们取走,它们愿意一等数年,甚至数十年。那些书用它们布满灰尘的模糊声音跟我窃窃私语:“不要着急,我们哪里也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