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
教参建议:
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我内心的感情。接着细读文本,从写景叙事的具体语句中体会思想感情,然后阅读课后的链接,品味小说的结尾,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值得挖掘的文本特色:
小说体裁,但语文散文化,孩子视角,真挚细腻动人。善用短句、叠词,节奏美。融情于景。
他人的评价。
《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值得利用的作家信息:
1911-1942,童年父母冷漠缺席,依赖祖父。18岁,祖父病逝,离开故乡,远走他方,再未重返故地。生活颠沛流离,因逃避战乱,客居香港,1940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因庸医误诊,加重病情。去世时,年仅31岁。
资料链接:
“我的人生偶有光亮,但大抵是灰色的。”
思辨延展:
看了这份资料,同学们有没有和我一样,有这样的困惑?
萧红短暂人生的后半段,在颠沛流离的不自由中度过。但为何我们还能从她的笔下,在祖父的园子中感受到这样的自由与美好?
升华深化:
祖父的慈爱、宽容给她的童年带来了温暖,是她成长路上的支撑。在祖父园子里的回忆是她短暂的美好童年时光。一种回忆,一种眷恋,一种怀念。
情感渲染:
就让我们带着萧红对往事的眷恋,在自由的园子中,在幸福的园子中,多停留片刻。让我们把这番美好的回忆也读进我们的心里。(配乐读16段)
结课: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我和祖父在园子做的一件件事,再去感受那动人的温情。老师希望大家能去读读《呼兰河传》,走进萧红笔下那段难忘的岁月。
课前谈话:
乡下园子的印象。
一、揭题,认识萧红
1.祖父的园子。
2.萧红 呼兰河传 自传体小说
二、初读感知,梳理内容
1.学习活动一:
读。思:园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有什么?做了什么?
2.交流:
[词语]
ABB
动宾短语
引导发现特点:上/下一行词分别与*有关。
3.交流问题
情境化:
读着萧红的文字,跟着她漫步在祖父的园子中,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能用一两个词简单形容一下吗?(初步感受)
预设:很大很漂亮。(是什么带给你这样的感受?能用一两句话说说理由吗?)
东西多。很快乐。很美好。很自由……
4划分内容梳理文脉
听出来了,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园子里的东西特别多。大家主要关注到的是这1-3段。还有哪几部分也在写园子里的东西?15-19段。
小结:看来,这两部分都在写园子里有什么,也就是——景。
4-14在写干了什么,也就是——事。
三、研读 读出自由 体会自由
(怎么过渡?)
版本1:“萧红忠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觉,对于汉语的神奇魅力具有独特的感悟。她的语言生动单纯而又形象饱满,具有生命的质感。她以儿童般的想象力,创造出非她莫属的灵活句式,完成自由的表述。”(季红真的评价)
(学习活动怎么推进怎么构建?)
点拨:让我们去找找,那些地方能看出萧红自由的童真的表达?
(台下巡视,找原本就划16段的?挑中此人回答)
版本2:
刚才不少都提到这是个自由的园子。那么哪一段最让你有这种感受呢?
聚焦第16段。
学习活动:(略简单)
读一读第16段,划一划感受到自由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交流。
精读的指导层次:
(1)中心句(2)圈物
【中心句前】,读出自由。(不够自由,再引导读)
·读着读着,有没有发现这几句话的特点?(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像……是我的联想)
·把这些小动物想成什么了?(当成人。是呀,仿佛有了人的感受)
·怎么读出感受呢?(指名读。)(范读:第一句A,轻柔。什么感觉?不忍打扰。第一句B,轻快,什么感觉?童真童趣)
·该怎么读,不是别人教的,而是自己感受到的。来,带上自己的理解,读好这三句。
·园子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景物。想象一下,当我们在园子中继续穿梭,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发挥想象,作业本空格两处。(师巡视,打五角星。)·打五角星的,站起来,挨个读。
(欠妥的,生生师生帮助修改)
评价:说的多好哇。
(小结:原来,这样鲜活的文字不单单属于萧红,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自由地表达对事物的观察、想象与喜爱。)
【中心句后】,读出自由。
除了这些景物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呢?
萧红。是什么让她如此自由随性?
引导读出自由,学生朗读不好,不急让他坐下,把握契机,指导到位,一课一得。
·若拖沓,你真是愿意的吗,感觉有人逼着呢,再想想,你特愿意做一件事,心里头什么感受?多开心的一件事啊。再试试。不紧不慢的,好像还不够自由。老师跟你一起来,我前半句你后半句,比比看,咱俩谁更自由。
(大家觉得他有进步吗?还愣着干嘛,掌声!)
再利用他,那么你觉得咱们班里谁能把这个句子读好,推荐一位。
若朗读能手读得拘谨,(你读得很美,但我觉得自由的味儿好像还是不够)来,推荐一个班里平时最自由的家伙,有吗?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 )的歌谣。"茅盾
你猜他会说,这是一串怎样的歌谣?指名多位。
(答案我们待会儿再说)
穿插生平
1930年秋,萧红因为逃婚离家出走到了北京,后被迫回到家中;1931年2月,再度离家南下;1933年,到了青岛;1935年,到了上海;1936年,东渡日本;1937年,回到上海;
之后,武汉、临汾、西安、重庆、香港……
(看似她四处闯荡,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宽广了。但是,她却在呼兰河传的最后说———读阅读链接,字幕滚动)
揭晓:
茅盾先生评价的;这是一首( 凄婉 )的歌谣。
又美丽又动人又哀伤,这就是凄婉。
need-to-insert-img
我们通过短短一篇文章,感受到的是——(板书画)
而这份牵动人心,这份耐人寻味的感受,只有等我们走进《呼兰河传》去读一读。
都留下了太多太多“我”和外祖父的欢笑声,这是多年后的“我”回忆起来,一生中最美好的,也是唯一美好的记忆。这样的温情定格在了作者的童年,封存在这个“祖父的园子”里,让人回味无穷。
五、编排特点
(一)注重学生语言的训练
本文语言口语化特点突出,虽是通过写景来抒情,却一改以往写景语言的优美秀丽,而是选择大量使用短句、口语,以生活化的语言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更显出童言无忌。即使使用修辞手法,语言上也自由而随意,精确地表达了儿童纯真自然的内心世界。看似随意却显功底,为学生运用语言技巧打开了又一扇大门。
(二)课后习题重理解
本文课后一共三道大题,各有各的目标体现。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也是无声阅读后,理解课文写什么的训练。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有所思,读与思有效结合。第二题“读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是在遣词造句中把握文章情感的训练,给学生一个句子,让学生读懂全文,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想要表达的感情。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由教师的教变成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这样的练习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凸显了课标的引导作用。第三题阅读链接,让学生读后说说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由一篇文到一本书的拓展,同样是“祖父的园子”,回忆中和现实中千差万别,物是人非,不由得让人对那段早已逝去的快乐时光生发怀念,让祖父这一形象永留心间。而祖父的园子,也成了作者和祖父骨肉亲情的唯一寄托,尤显珍贵。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正好实现了语文的阅读目标。
作者:念念叨叨还有词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f0d7988f310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文丽
【板块三:联结阅读,深入理解“园子”,走进《呼兰河传》】
1. 阅读苏教版教材中《我和祖父的园子》,要求:快速浏览,你觉得和这一篇《祖
父的园子》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①开头加了1段: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②删掉了两个自然段
2. 思考:你觉得编者这样做有道理吗?为什么?
3. 讨论:你觉得是祖父带给了我快乐和自由,还是园子带给了我快乐和自由?
4. 阅读原文中相关段落,加以体会:祖父的园子还仅仅是花园、果园和菜园吗?
5. 小结:萧红无论走到哪里,看起来天地似乎越来越开阔,但是盛放心灵的地
方却是越来越狭小了,唯有祖父所给予她的爱,化成了她精神世界里炽热的阳光。祖父的园子就是她心里栖息的家园。
【板块四:丰富对萧红作品的评价,进一步激发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