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间看书真是让人很不爽。尤其是看有趣的作品,因为总看不够,且之前精彩的情节和描述容易忘得一干二净。
晚上和妈妈打了两个小时视频就比较晚了,终于把《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看完了。
汪曾祺先生可真是个可爱的老头!我忍不住想去看他所有的作品。童年生活的院子、接触的佣人、父亲的朋友、斗过的蝈蝈、鸟儿、猫儿在他笔下都是活灵活现。
从他的笔下,我重新过了一次童年。那些生涩的关于西南联大的事件,我不大想去了解,大学选修课没选。但在汪老头儿笔下,我对西南联大充满了好奇。
原来西南联大的学生都爱泡茶馆,汪老先生甚至觉得自己能成为作家多半是西南联大外面的茶馆泡出来的。
汪先生对生活的一些见解有趣有味有道。这也是我想一次次再读这本书的原因。对孩子早恋的态度,对儿女成家的态度,让人吃惊的同时又十分赞同。
作为云南人,没在昆明上学,反而是在汪老先生笔下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昆明。汪老钟爱昆明,这里有他能闭眼摸着门的汽锅鸡、锅贴乌鱼、干巴菌、炒包谷、酱鸡腿、烧饵块、宣威火腿。汪老肯定是个吃货,但是他儿子回忆说他是一个大厨,只是写的比做的更好吃。这一点我丝毫不怀疑。
仔细看这本书的话,厨艺肯定是会有长进的。汪老对全国各地的名菜及做法,甚至做菜所需辅料、步骤都十分清楚。书里提到的菜就不少于五六十道。大概是被写作耽误的米其林大厨!不对,他还是画家哩。不过放到现在,他作画就跟做公益慈善差不多。
书名十分吸引我,但是读了内容后更让我觉得应该一个字一个字推敲着读。汪老先生经历了许多政治运动,但他的文笔多着意生活,就像他觉得文学创作不应该为政治运动服务,而应该记录美一般。
后来才深有体会,只有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才是人间烟火,才有家庭气氛。
——(一起吃饭做菜其实在一生中琐碎却重要。)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这个观点我也很赞同,希望以后我的孩子可以把我当朋友,平等交流想法和情感。)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有时候自己没完成的梦想可能会希望孩子完成,拼命加压,逼着他们优秀。但看到这段话,立马觉得这种思想必须杜绝。)
我喜欢父亲翻书的声音,从那声音里,我觉得书页极薄,而且像微干的鸡蛋壳里的那层膜子那么白。
虽是块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
——(在看后,我竟开始思考我要不要早起打坐,这样会不会可以有些什么灵感。但我以为灵感跟生活经历也有很大关系,生活没有波澜,灵感需要努力发掘,少了些许素材。就像汪先生庆幸自己经历了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不然自己的生活只会更加无味。)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我以为享受孤独是成长的开始。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静下心做喜欢的事,不浮躁,就是闹中取静。)
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
——(我喜欢恬淡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恬淡而热爱生活的女子,不让情绪过山车。)
门里是什么岁月呢?钟鼓整日敲,那么悠徐,那么单调。
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要不俗与不瘦,除非天天笋烧肉。”未必可靠,但苏东坡有时是会写这种张打油体的诗的。
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
——汪先生在自家做饭待客的三个点,我以为也是我们现在可以学习的。
牛舌叫“撩青”。“撩青”之名甚为形象。牛舌头的用处可不是撩起青草往嘴里送么?
这种表达在这本书里很多,我在想如此形象的名字我们平时也可以多来几个。
读了这本书,会更加的热爱生活。因其记录的都是生活点滴。豆类叫不上名字的几个,我竟在书里学会了。总之,我忘了他是个文学家,阅读时发现他是个生活家、画家,十足的吃货和刀功了得的米其林大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