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可见后人对李将军的推崇和敬佩之情。《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力作,文章描写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和从卫青击匈奴之战,突出表现了李将军的射技高超,作战勇敢,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和为人简易等特征,也蕴含了作者的赞佩,感慨叹惋等种种复杂的感情,对李将军的命运“数奇”,报以深切的同情。
但同情惋惜的同时,李广为何难封又值得深入思考。
文章开篇便写道。“常从行有所现,有所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今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虽说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汉文帝的用人制度也可能不太合适。但这些客观原因并不是主要的,后文又提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常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着数十人。’他的部下人都封侯了,说明汉文帝的用人制度没有太大的问题,生不逢时更不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李广自身有关。”
肚量小,心胸狭隘是主要原因之一。“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而李广得势以后:“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从中不难看出李广的心胸狭隘,气量不够。还表现在他不会放过自己“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此文就要表现出了李广被杀敌的阴影所折磨,战争中的误伤是难免的,李广难以将从前的这次应激性创伤处理好,以后必定会被此拖累。最后,李广自杀也是他肚量小,不会放入自己的表现。“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 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原因纸二:表达能力欠缺。“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尤其是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表达能力是尤为重要的,特别是在升迁的过程中。以至于兵败后,长吏急责广之幕府时,他不会为自己和部下辩护,最终负气自刎。
原因之三:缺少大将的格局。“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大将者不应当自己冲锋陷阵,让属下担心,更应该在指挥位置发挥部队整体战斗力。也包括李广的作战风格。“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他的这种作战风格一味看重杀敌而不是取胜,这也为他兵败和难封埋下伏笔。
对于李将军的悲剧,对于一位卓越战功,敦后端直,受人爱戴的名将却际遇坎坷,竟至被迫自刎的命运。后人更应做的是“哀之而鉴之”,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