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晨跑崴脚摔伤,手掌、小腿鲜血直流,到今天刚好一周,还没有恢复利索,以至于一夜大风后空气清新的北京早晨还不能跑,难得清闲,正好有时间回忆总结一下这些年跑步的心路体会。
发了摔后惨状的“朋友圈”后,当时就有好多人表示关心的同时好奇我为了跑步摔成那样,图什么?
相比于2015年月均400公里的跑量,我已经跑的少多了,这主要是回归跑步是为了健康的初衷,不再疯狂追求成绩。
“巅峰时期”的我跑一场全程马拉松下来也是很累的,大部分人还达不到我当初那么大的训练量,应该会更累。但为什么马拉松全程跑下来特别累,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呢?下面就具体说一下我跑步十数年来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首先,跑完马拉松可以让人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因为只要你参与了马拉松,坚持跑完全程,不管名次,你都能成为人群里的少数派,在别人眼里你就很不一般。自己内心也会存在一种“非常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潜台词就是我能你不能,我不但能跑完全程马拉松,还能跑第二次、第三次,还能跑进330、300……。你说能经常跑马拉松还取得好成绩不得了吧,我还可以跑50公里、100公里、连续跑24小时……,它更多的表现是与众不同”。
其次,马拉松作为精神图腾,人们对它有一种朝圣的态度,因为人们觉得这是超越自己、战胜极限最好的证明。在近乎崩溃的时候,坚持下去,到达终点,对一个人有着超凡脱俗的意义。
最后,马拉松还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让人逃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压力,但当你开始跑步的时候,你关注的就只有自己的心跳、步伐和身体的各种反应。这种方式简单、纯粹,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和策略,需要的就是坚持。所以在心理层面上,马拉松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那我们怎么用这种突破极限的方法来改善生活呢?通过我跑马拉松的感受,人的极限,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大脑的刺激和心理暗示。也就是说,稍微调整下心态,你对极限的认知就可能发生改变。比如,爬山爬累了,如果你告诉自己,上次爬的山比这次高多了,坚持一下就上去了,你可能就会觉得步伐轻快了一些。但如果你对自己说,我走不动了,那你可能一步都迈不动了。
另外,不仅内部激励起作用,如果从外部得到很多激励的话,也会提升耐力。比如,跑步者被告知他看上去跑得很轻松,就可以让他在保持同样步伐的情况下,消耗更少的体能。马拉松就有很多外部激励的因素,上万人同时开跑,路边支持的人群,都能起到外部激励的效果。
所以,就算不参加马拉松,我们也可以把正向激励因素用在生活中,从内部和外部不断给予自己正向的激励和暗示,磨练我们的意志力,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