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这种不起眼不昂贵的平民食品,已经完全侵入了我们的生活,牛肉粉丝、鸭血粉丝、蚂蚁上树等等许多我们喜闻乐见的食品也都离不开粉丝。但纯正的百分之百的山芋粉丝,你是否能吃到呢?
在安徽省定远县的一个小山村,却有着手工制作山芋粉丝的传统。村民们用自己种的山芋,磨成山芋粉,再制作成粉丝。他们的粉丝不添兑土豆粉或米粉等任何其它杂粉,是百分百纯山芋粉制作,透明滑爽富有弹性,煮再久都不会断。
界牌集镇徐小村是诗人徐世清的家乡,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前往村庄观看手工制作山芋粉丝。
驱车一个多钟头便到达村庄。天气很冷,天空很蓝,草地上的白霜和水上的薄冰都还没有融化。徐世清介绍说,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制作山芋粉丝,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诗人卖关子道:“你等会儿就知道了”。
这是徐世清最要好的伙伴戈传海,今天在他家做粉丝。我问诗人,大徐村人不应该都姓徐吗,他为什么姓戈?诗人说他是徐家召来的上门女婿。他不仅手艺好,人也憨实,年底做完粉丝,就要帮人杀猪了,他捕鱼也是一把好手。徐家姑娘眼光真好。
这是他家的院子,从集上买来的长短一致的杉木树杆已经洗干净备用,专门用来晾晒粉丝。我问为啥一定要用这种树棍,竹竿不行吗?诗人解释说,竹竿太滑,山芋粉丝也是滑的,哪能挂住?因为粉丝太滑,他们不得不稍微加些明矾起涩。除了明矾就全是山芋粉了。
带孔的水舀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是做粉丝必不可少的工具
搅拌山芋粉的机器,据说他们今年才开始使用,去年都还是人工和面,几百斤上千斤的山芋粉啊,全靠人工,累死!
刚刚拉回来的山芋粉,这些山芋粉都是由自己家种的山芋磨成的。磨山芋粉得到镇上去,有机器磨粉,但是洗山芋也是非常累人的活,冬天零下几度的冰水呀。100斤山芋才能磨成10斤粉,磨这么多山芋粉,需要洗多少斤山芋啊。想想都觉得痛苦!
来帮忙的村民。
因为制作山芋粉丝工序繁杂,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所以,每到年底村民们相互协作,到各家制作粉丝,已成为他们的传统风俗,就像年底杀猪宰羊一样热闹,已是年味的一部分。只可惜,这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如今都已人到中年,而他们的下一代,几乎都在城里打工定居,并没有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如果年轻的一代不再对这种传统手艺感兴趣,无人承继,我们以后恐怕很难吃到手工粉丝,而这种劳作的场面以后也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由于人还未到齐,预备午饭后再开始制作,我们一行人便到村子里走走拍拍。而村子里的猫狗鸡鸭,甚至是树上挂晒的咸货都成为我们捕捉的对象。
当看到这户人家门前的粉丝大阵时,我兴奋不已,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粉丝被冻的硬邦邦的,末端还挂着冰锥,显然是昨天才做出来的。家主是一位68岁的村妇,经她介绍我才知道,刚做出来的粉丝必须经过冷冻,再晒干,才能成为我们平常见到的一条条的粉丝。所以,他们每年制作粉丝都得等到结冰之后。听她说话是外地口音,我便问她是不是本地人,她说她是上海人,63年随父母下放到这里来的。现在老伴已经去世,她跟儿孙住在一起。她的小孙子2岁了,还不会说话,却对我们的手机很感兴趣,看着我们拍照,眼睛盯着手机。我们很快便用手机跟他建立起良好关系。
看到我们对粉丝如此感兴趣,她说她大儿子家里现在正在做粉丝,我们立刻请她带我们去看。经过一户人家时,被院子里和谐安静的气氛吸引,都跑进去拍摄。而院子里晒太阳的老人和正在忙碌的女主人都十分友善地留我们在家里吃午饭。不管时光如何变化,村里人的憨厚朴实一直未变。
这是制作粉丝的场景,我数了下,屋里屋外一起忙活的共有10人。他们每人都有固定的分工。在我看来,坐在灶台上的那个人应该是主力队员,一团团面粉就是在他的锤击下经过那个带孔的水舀变成了一条条粉丝,这些粉丝直接掉进烧开的水里,烫过之后,由另一个人用筷子将它们捞出来放进旁边的冷水里过一下,再由另一个人接到外面,再放入冷水里过一遍,防止它们粘黏变成面块。听诗人介绍,做粉丝最关键步骤其实是一开始的“打芡”,这也是一个技术活,类似于和面之前的“面头”,面发的好不好在于面头,而粉丝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打芡”。但他们的制作已经接近尾声,过了“打芡”这道工序。所以,我们只有回到戈传海家,看他们下午的制作过程。我对“打芡”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这是专门烧火的人
旁边还有两人将一大盆和好的山芋粉揉成团递给灶台上的人。
一间简陋的棚子里聚集了六七个人在忙碌,开水的蒸汽弥漫在房间里,寒冬腊月天,这里便显得格外温暖热闹。倒是屋外将粉丝过凉水和挂晒的人更辛苦些。
回到戈传海家,吃过午饭,制作粉丝的村民开始做准备工作。这边棚子里在烧开水,外面挂粉丝的架子也在搭设,那边厨房里开始首次“打芡”、和面。一次打的芡可以和60斤山芋粉。而打芡用的水相当关键,不能凉也不能太烫,温度要适中。打芡是一个体力活,必须身强体壮的人才行。这个体力活便由家主戈传海亲自上阵。
将山芋粉兑水和成面糊,然后倒入烧热的大锅中,一边加温加水一边用力搅拌,直到粘稠可以“挂浆”之后,再放入搅拌机中,倒入称过的山芋粉,一边搅拌一边根据情况不停地加温水。
打芡完成,下一步就是和面
面和好后还要用漏舀试一试,是否能挂下粉丝,面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我觉得这是一道技术含量很高的工序。当看到锤击后挂下的粉丝时,感到非常神奇。徐世清说从前锤面都是用手,每次做完粉丝,手都锤肿了,现在已经改用小锤。
将和好的面抬到棚子里,这时水已烧开,人已就位,粉丝便开始诞生了。
将出锅的粉丝浸入凉水,挂晒,上冻,晒干,大约经过两三天的时间,便可以出售、收藏了。
其实我一直都不十分喜欢吃粉丝,因为听说它有添加剂,也没有什么营养,而且有的粉丝一炖就烂了。但看到这里的粉丝后,竟完全改变了看法,这些纯山芋粉丝不仅弹性大耐煮,而且富有营养。100斤山芋才出10斤粉,10斤山芋粉才能做出8斤粉丝,可见它的纯度。而它的价格也不过10多元一斤,从种山芋到收山芋到洗山芋到磨成粉到做出粉丝,这其间凝聚了多少人的辛勤劳作,10几元的价格实在算不得昂贵。难怪他们的粉丝一出,都用不着送到集市上去卖,就被抢购一空。我只担心,这样的手艺失传后,我们是否还能享用到如此纯粹并带有浓厚家乡滋味的百分百的山芋粉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