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tì),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注释】
1、弟子:有二种解说:一说年幼之人;一说求学之人。本文取求学之人。
2、弟:同悌。
3、 泛:广。
4、亲:接近。
5、以:用。
6、文:古时指六艺中的诗书之文。六艺即礼、乐、射、御、诗、数。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中则孝顺父母;出门在外是则亲善他人,尊老爱幼;言行谨慎,诚实守信用;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践行并做到以上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而亲仁”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朝着“仁”的目标努力。
本章也正好对应了孔子办学的四科教学内容: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一、德行——入则孝,出则弟。孝悌正是孔子认为的基本伦理要求。
二、言语,即言行——谨而信。谨慎说话,则不惹是非;言而有信,则可以托付重任。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做事才能立得稳,行得通,从而建功立业。
《论语》为政第二18章“子张学干禄”中,子张要学做官之道,孔子就提供了当好管理者、做好社会人的秘诀:“要多听,听到的内容里,将自己拿不准的部分先放一边,余下的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谈论,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危险的事情先放一边,剩下的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了过失,做事少了后悔,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
这一章可以说是“谨而信”的具体操作指南。
三、政事——泛爱众,而亲仁。从政为官,如果能关心爱护百姓,关心爱护下属,有仁德,有善行,才可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领导人和管理者。
四、文学——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贤留下的典籍,是圣人教诲的记录,也是后人德行进修的依据。弟子只有认真学习,并在实践中应用和体会,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素养,外现为个人的修养。
著名的《弟子规》就是以这一章作为总纲阐发编写的,这说明后人认为孔子的这段话代表了儒家思想的要义,尤其是关于教育和做人的原则和理想。
从官到民,从为政到做人,从做人到学习,孔子把内在道德的修养摆在首要位置,把知识技能摆在了辅助的位置上。
孔子理想的社会是“仁义之邦”,理想人格是成为“仁者”。具化到日常行为上,体现在孝悌、谨信、泛爱众、行“仁”,以及亲近有仁德的人。然后,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学习知识。孔子非常重视文质结合,但是,如果本和末不能兼得那就宁可去掉知识。
从行教者角度来说,儒家的教育精神是以德为本,知识为辅,甚至可以说知识为末。教做人是第一,教读书是其次。
从受教者角度来说,重视在为人处世方面的修炼,以修德为本,学知识为辅;做人第一,读书为次。所以说,一个人的进阶之道是进德而后修业,敦品而后励学。同时,在个人进修的道路上,还要亲近有德行的人,耳濡目染,获得正能量。
从选人角度来说,要识别一个人“真正朋友值”、“人才值”,先看人品,再看技能,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慧眼识人,同时也保护我们日后不受伤害。益友利己,损友害人。做事业选人才,人际关系选朋友,都是这个道理。
但是,当今却呈现出另一种世相。比如,现代社会教育恰恰是集体强调先学文,一旦出问题,才口诛笔伐地关注德行。
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推上了以高考为轴心的学习知识战场上,父母对孩子常说的话是“你先什么也不用管,你就把功课给我弄好”;
到了大学,以就业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大学变成了技能培训基地。知识技能优先,德行修养只是一门理论课程而已。
舆论阵地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时甚至就是恶魔推手。打开各类媒体,特别被制造成醒目显眼效果的内容,充斥着各种绚烂的财富排行,满眼皆是首富行踪、富二代直播、女星嫁豪门、男星身价过亿。。。。即使是“学文”的内容,被加黑加粗划重点的,也是“教你快速赚到1百万”的林林总总,做人道德底线一低再低的赚钱方法,仍然大行其道,可见还有大量的人参与在其中。
忽视品德修养,只重知识技能的恶果,近几年来屡见不鲜。
当开始有地沟油传言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出来否认,因为他认为地沟油要处理到没有异味并能用作食用油,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因此没有使用地沟油的必要性。可是,院士没有想到就是有一些有博士研究生水平的人,能够用他们的知识技能,造出低成本的地沟油。
懂得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以增加蛋白质含量的人,发明将盐酸特伦克罗(俗称瘦肉精)添加入猪饲料从而改变猪肉结构的人, 绝对是有知识技能的人。
这些“缺德”的有知识有技能的人,用知识的力量,给社会给人民造成了巨大危害。难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本章这一段话,孔子提纲挈领地总结了他的理想社会理想人格观,《论语》之后的章节中,还有很多相关内容论述,不仅涉及到“道”的层面,也涉及到“术”的层面。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上良性立足,进而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