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帝走后,明嘉靖帝登场了。嘉靖帝来了一个漂亮的开局,他和老臣杨廷和,一老一少完美配合,铲除了前朝的奸臣,拿掉了百姓身上沉重的枷锁。但历史仿佛总是这样,无论是谁,皇帝还是权臣,好像所有人都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对于杨廷和来讲,真正的大权在握就那么几年。很快他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就来了。
因为正德帝无子嗣,所以只能让嘉靖帝即位。正德帝和嘉靖帝两位是同一个爷爷,正德帝的父亲也是皇帝,嘉靖帝的父亲是王爷。嘉靖帝即位后,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让嘉靖帝认自己的伯父做父亲,认父亲做叔叔。年仅十五岁的皇帝当然不愿意了,咋着做了皇帝,爹还不能认了,还得认别人做爹。
就这么一个争论,争论了好多年,最终以嘉靖帝的崛起,杨廷和的失败告终。期间凡是支持嘉靖帝的都获得了升迁,支持杨廷和的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
此时的王阳明在做什么呢?对于朝廷的这场争论,王阳明其实是非常清楚地。他很明白,只要他参与其中,稍微帮嘉靖帝说句话就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但他没有这么做,他跳跃出来看待这个问题。无非就是父亲与伯父尊号的问题,是什么尊号又有什么关系呢,争来争去有什么用呢,不把天下大事放在心上,不把苍天百姓放在心上,争论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几百年过去了,谁又会关心嘉靖帝的父亲是谁。就像是一句话说的,你现在遇到的困难,五年之后再看根本不是事,你就想想五年前你为了什么事感到困惑,现在它还存在吗,它还重要吗?三年五年尚且如此,更何况几百年呢。也许嘉靖帝的父亲之争仅仅是权力之争。但对王阳明来说,他的人格是高尚的,面对父亲之争,他不参与,如果国家有难,百姓有难,他一定会抛头颅洒热血。
在朝廷争论这几年,王阳明把心学发扬光大。
一天,王阳明弟子薛侃在花园锄草,薛侃叹道:“为什么这世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王阳明道:“你去分辨善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草长在花园里是恶的,花是善的;花长在草坪上又是恶的,草是善的。
粪便在大街上是恶的,来到庄稼地里滋养庄稼又是善的。
黄金在你手上是善的,假如在你肚子里又是恶的。
一位地方官来学习,听的津津有味,常常感叹自己公务太多,不能时常来听。
王阳明说,学习和工作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工作也是一种修行。
你在断案时,要保持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一个人花言巧语就相信他;不能因为一个人生的俊俏就感觉他是好人;不能因为一个人可怜就倾向于他;不能因为一个人长得粗鄙,行为不当就想他是恶人。
良知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你用一种无善无恶的心去评判,去做任何事,就是致良知了。
文字由绍维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