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理解一些人划分是非黑白的准则,而这种行为本身我也不太认同——给每件事画一道线,左黑右白,比阴阳鱼图来得更干脆,大奸大贤各就其位,容不得一丝含糊。
殊不知,绝大多数人都处在黑白中间那块模糊的灰色地带,甚至一生都徘徊于此。当今时代尤是如此,传统的儒学、英伦的雅痞、法式的浪漫和美国的自由等思想早已熬成一锅粥,即便不乐意,也很难将其拒之门外。在这样的背景下,连价值取向都在趋于多元化,何况是一件日常小事或是一种活动的划分标准呢?
而面对人生目标的态度,正是这样一个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话题。成功学讲师振臂高呼:“再加把劲又不会死!”禅师却说缘起因果,世事强求不得。于是,中国人在马云和星云大师之间萌生出一种无所皈依的惶恐。
我以为,用那些简单的线条、框架和所谓“系统”去束缚自己,强行勒出个形状的行为太自虐。因为“奔跑”与“荡悠”,是可以共存的。
从大的层面来看,二者在时间轴上可以各占鳌头。
青年人有点是热血、精力和幻想,非常符合探险家的特质。他们都全部所需只是一个战场,或者说,是一个竞技场,可以让他们去闯荡、去放纵,去发泄旺盛的荷尔蒙,用美好的时光换取同样珍贵的阅历,“奔跑”自然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步入中年,争取的欲望和已取得的成就都在风化,彼时的少年已一身风尘,但他拥有“资本”和经验,拥有品茶论道的哲思和待人有方的风度。人不可能永远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故不必为年华逝去而惋惜。此时,他完全可以慢慢地走,静静地思,趁着还未老态龙钟,翻出年少时曾被搁浅的奇想去实现。中年人其实远非你想象的寡味。
从小说的层面来说,二者在同一时间点上也不是绝对地对立冲突。鲁迅可以吃沙琪玛,奋进者当然也可以有闲暇时间。为了放松一下神经,读书或者听歌,独处或者远行,这样的日子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抚慰自己的心灵,静候下一个波澜的到来。人生目标的分布自是不均,但覆盖范围还是全面的。而中年人努力的方向也有很多,诸如名誉、财富、涵养和人格等,但要有所取舍。而即至耄耋之年不乏勇往之士。
无所谓快慢,可灵动如流光,亦可茕茕如老松,只要你享受你的节奏,只要你的脚尖指向的是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