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首发连载)
(七)探亲
山东胶莱河畔杨家洼村的杨成志,在甘肃一个山沟旮旯里蒙冤受辱,差点丢了小命,他家里人知道么?
答案是一无所知。自从家里“抢被子”纠纷发生后,他妻子董玉兰一直郁郁寡欢。玉兰觉得,婆婆和小叔子都偏心眼,“绞牙孩子多吃糖”,吃亏受气的总是老实人。
玉兰天天要跟着下地,还要干家里的活儿,那时忍饿没粮食吃,一顿一个菜团子,饿的发慌难捱。
晚上饿的难受睡不着,玉兰到南屋婆婆和小叔子那边去,想找点吃的垫补垫补。走到栊子窗外,听到他们好像在吃什么。进去一问,都说没啥吃的,也饿着呢。
到底他们吃啥呢?原来吃的是几块地瓜皮什。这是1960年春天忍饿,各家都没有粮吃,到处挖野菜、撸树叶子、扒榆树皮充饥。
老杨家南院有个地瓜藤垛,是多年前喂牲口攒下的。年景好时晒地瓜干,一个地瓜打片,最后余下块下脚料皮什,有的就扔了,混在那个藤料堆里。
杨家人现在吃的就是这个陈年的地瓜藤料堆。杨母把地瓜藤弄碎,放磨上推成面,和野菜捏成菜团子给家里人吃。偶尔从藤料里捡出几块地瓜皮什,就成了宝贝,悄悄留着,晚上和小儿子杨成刚充饥打牙祭。
这事当然不能说,那年月地瓜皮什也贵紧,娘俩心照不宣。玉兰到南屋碰个钉子,又饿又累,感到从未有过的痛苦和孤单。她慢慢挪回北屋自己房里,躺在炕上,极度思念丈夫杨成志。
丈夫走了还不到五个月,可她已经受不了了。结婚四年,成志每年探家一个月,夫妻在一起的时间统共不足半年。董玉兰忽然萌出了找丈夫的心,家属是不是也可以去探亲呢?
第二天,玉兰开始收拾她的贴身衣物,翻出丈夫留给她的50多块钱。终于找到机会哭着和婆婆说了,要去兰州探亲找成志,求婆婆想法成全。
当时五子杨成刚帮着管家,他22岁,还没结婚。大哥、三哥都成家分出去了,二哥两口远走他乡杳无音信。四哥杨成志在外面当工人,四嫂董玉兰跟婆婆一起过,成志每月往家里寄20块钱。
当年这20块钱管老鼻子用了。老杨家因为有这么个工人月月进钱,可以行点儿事,买东买西,洋火、洋油、扯布、打酱油啥的,不像很多人家穷的生疼。
杨母和五子成刚商议,成志媳妇玉兰要去兰州探亲咋办?不好拦着,“抢被子”的事儿也觉得亏欠成志两口子,家里也没啥吃的,要去就让去吧。勉勉强强给凑了20块钱、20斤粮票,再算着日期给成志写了封挂号信。
终于盼到出发那天,玉兰肩上挎个布包袱,手里提个玉米皮编的提篮,一个人步行23里地,到离家最近的下店火车站坐车。一张到兰州的慢车票价22元,到济南倒车转加快补8.5元,一个直趟票钱要花30.5元,一笔不菲的开支。
玉兰顾不了那么多了,在车站附近买了几个菜团、几个火烧,平生第一次登上了开往兰州的火车。她知道,远在甘肃的丈夫接到挂号信,会到车站接她,她的心早已飞走了。
两天三夜,中途倒了两次车,玉兰终于到达兰州。这趟车坐的腰酸腿疼,昏天黑地,睡觉也是坐着眯。她听成志讲过好几回,坐一次够一次,到时候又想回家,纠结呀。这次亲身体验,真够遭罪的。
下了车,玉兰站在出站口附近等啊等,一直不见丈夫的身影。饿了吃个菜团,啃口火烧,渴了买杯白水喝。看看日头平西,无奈去站前旅社驻店。
第二天,玉兰又去出站口等杨成志,整整一天,又落空了。玉兰慌了,哭着回旅社,完全崩溃了。
再说杨成志这头。其实家里的挂号信来两天了,只是车队没及时转给他。普通职工家属来探亲,车队没有先例,领导有点儿不高兴。
成志接信看着时间已过,急忙请假坐公共汽车去兰州接站。兰州是个大站,成志连续去接了三天,转来转去,居然没接着。耽误了不少功夫,人没接到,时间已错过不少,成志无奈想放弃了。
过了一天,妻子董玉兰居然到了建设基地,夫妻得以团聚。 这事儿要感谢旅社的老板,原来那天见玉兰哭着回来,老板问了情况。听说找兰州26号信箱---3,老板乐了,说:巧了,那边常有卡车过来拉货,我认识开车的几个人,他们也住我家的店。你安心住着,等让他们拉你过去就行了。
过两天,果然26号有司机来,听说是车队杨成志的家属在这儿,痛痛快快给捎过来了。
车队有个小家属院,住着两家人,一家是队长,一家是支部书记,都带着老婆孩子。成志他们6-7个人挤一座军用帐篷,没有窗户,夏天闷热不透风。
玉兰来了咋住?帐篷肯定不行,家属院空房倒是有,杨成志才几年工人,哪有资格申请住?(欲知后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