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夏有凉风习习,若无闲事挂心头,便和“春有百花、秋有月、冬有雪”一样,是“人间好时节”。出自宋代禅宗无门慧开禅师的一首《颂》诗,述说了内心想望的自由心灵,同时扣合了心经所传达的观自在,让人们走进“心里没有挂碍才是真正的净土”的豁达境界。
夏日清晨的凉风,丝丝缕缕,不疾不徐,很温柔地从林间树梢穿过,悠闲地在田间小路散步,轻触人们的衣衫,似乎像老朋友一样打着招呼,受到凉风的感染,散步的上班的人们都精神抖擞起来。风调皮地追赶上行人,和电动车比赛快慢,不久又瞄准了一辆辆轿车,比试一番以后,穿过街道,从水面上掠过,留下圈圈涟漪。风,是凉爽的,也是活力满满的,更是令人心醉的。带着泥土的芬芳,还有蜀葵、凌霄花、女贞子花、荷花等各种花儿馥郁香气的凉风,深深地吸上那么一口,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奇妙的境界中。
不同于清晨风儿的清爽怡人,正午时分的闷热烦躁,夏日晚上的风儿悠闲自在的。如果早上没有走出家门,或者匆匆忙忙上班去,中午又被火辣辣的大太阳堵在家里,吃过晚饭,必定是要出去走走,纳凉消暑的。带着从容,三五成群,两两结伴同行,沿着河边林荫道,在公园的木栈道上吹吹风,说说话,汗珠子没有了,闷热闷热的感觉很快消散。
“来,看长津湖。”村里的“热闹人”家门口聚集了好多人在看露天电影。观影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曾经的美好记忆。当酷热难耐的夏季晚上,大家坐在一起,支起屏幕,打开电脑,结束一天的忙碌,放松心情,喝杯茶水、吃块西瓜,一起看场大家都喜欢的电影,沉浸在剧情中,交流着观影感受,说着小时候奔走二十里山路观看电影的场景,成为了进入香甜梦乡的序曲。
看电影时,小点的孩子不离父母左右,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的看着屏幕,小小的脑袋里满是问题,常令父母忍俊不禁。大些的孩子自有他们的乐趣,骑自行车、捉迷藏、摸鱼、逮螃蟹……聚在一起疯玩。人们不仅感叹时代在变,过去看电影如同过年一样快乐,如今看电影成为了一种追求,一种交流,一种情怀。
夏日炎炎,在书香中沉醉不知归路,也是一种消暑充电的好生活。“书非借不能读”也,在图书馆里借书读,换个环境补充精神食粮,特别有感觉。
走进图书馆,混合着书香气息的凉风扑面而来。“哇!好多书!”我和女儿都被图书馆里一排排的书震撼了。“绘本阅读”“少儿读物”“经典名著”“新课标必读”“科普读物”“参考资料”等标签醒目,一本本书包装精美,古今中外,内容丰富,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来阅读。
室外烈日炎炎似火烧,蝉鸣阵阵添闷热,图书馆里清凉宜人像金秋,读书静静心怡然。阅览区认真读书的人们中,有爷爷奶奶带孙子孙女来的,有父母带孩子来的,有姐姐带妹妹来的,也有孩子自己来的,大家都静悄悄的拿书、翻看着,或者拿着笔记录着,生怕破坏读书的好氛围。大家的热情也感染到了我和女儿,我拿起《论语》来看,边看边记录,孩子拿了一本自己喜欢的绘本故事,看到有意思的地方,碰我一下,微笑着和我分享,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
“嘘!小点声!”我们对面的年轻妈妈在提醒女儿,大概五六岁的女儿正在读故事书,左手按住,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翻着,正在声情并茂地读着,明显声音压得很低,但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声音不自觉地提高,抑扬顿挫,饱含感情。母亲立刻放下书,提醒孩子声音小一些,孩子会意,声音立刻似小溪在林间缓缓流淌,很轻很轻。年轻的妈妈带领女儿读书的画面,成为了图书馆里最美的风景,他们投入其中的激情,努力学习但不打扰他人的良好素质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女儿悄悄给我递过来一杯水,拿出笔来,给我的读书笔记上画上插图。我们看看周围,已经有好多人悄悄离开了,原来中午1点了。我和女儿相约,明天准时再来。
作为陕州区人,夏日消暑的好去处还有被誉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一路上坡,晚上六七点,到达地坑院门口广场时,巨大的屏幕上正在播放露天电影,参加“首届儿童嘉年华”活动的孩子们,正在家长陪同下往地坑院里而去。
记得上次来地坑院还是2019年春节,大型灯展美轮美奂,如同仙境,游人如织,无不惊叹地坑院的建筑和灯展的完美结合。
凉风拂面,裙裾轻扬,我们在地坑院看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令人震撼的非遗文化遗产打铁花,参与到热闹欢腾的篝火晚会中,和孩子一起去游乐场“疯玩”一会,又到“梦幻魔镜”里走一圈,兴致勃勃地玩会“钉子画”,在地坑院里走一走、坐一会,感受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流连忘返,直到十点多时,才搭在景区上班的姐姐的车回去。
夏日,在有凉风的地方歇歇脚、聊聊天、读读书,放松放松心情,暑气就在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消散,留下的是夏日相聚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往事。
社会在进步,人们喜欢热热闹闹、相互交流、充电学习的纳凉方式永远不会变。夏有凉风,也成为了四季更替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凉风起,方知秋。当夏逝去,我们走进了新的风景,开始渴望圆圆大大的月亮。其实,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好,珍惜现在,迎接明天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