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同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印度
情况报告
11月27日至12月3日,应印度青年事务与体育部的邀请,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为团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对印度进行了友好访问,成员涵盖了公务员、大学生、青年工作者、企业家、医务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等各界青年代表。本人作为河南青年代表之一,随同代表团出访,现将出访情况汇报如下:
一、访问的行程和主要安排
中国青年代表团此行主要到访了德里、阿格拉、加尔各答等城市,通过此访考察了印度国情,感受了印度文化,传递了友好情谊,增进了两国青年的友谊和互信,为中印两国增进了解和互信注入新鲜的血液。访问期间,代表团访问了印度国家戏剧学院、印度科技理工学院并与学校领导和青年学生代表就传统文化、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了互动交流;利用参观考察等机会与印度国民服务计划(NSS)志愿者、印度青年代表就有关中印关系、当前国际形势、中印青年交流、印度青年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两国青年还进行了联欢,分别展示了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艺术表演。中国青年代表纷纷表示,一定会努力做好中印友谊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建设者,为进一步推动对中印世代友好贡献青春力量。
访问期间,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在大使馆接见了全体代表团成员,他希望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成员们在印度多思多想多看,互学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多交朋友,做好中印友好的传承者,多关心推动中印关系,做两国友好民间使者。印度青体部秘书巴伯巴德纳戈先生在欢迎晚宴的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两国青年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印度19至29岁的青年占印度总人口的27.5%,到2020年,印度的人口预计将超过13亿,到时印度国家的平均年龄预计是28岁。到2020年,印度的劳动人口预计将增长到5亿9千2百万,仅次于中国。届时,青年人将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青年人口红利也将为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创造巨大的机遇。在面向和平和繁荣的合作伙伴关系精神的指引下,中印两国一定能够携手努力在21世纪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代表团团长杨扬感言,在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友好合作一直是主流。建交60余年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中印两国高层交往日益密切,政治互信和战略互信不断增强,各领域的合作全面推进,双方建立了面向和平和繁荣的战略合作关系,为两国青年友好交流事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16年启动中印百名青年互访活动以来,在中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每年开展大规模的青年代表互访交流项目,至今已有超过3700余名青年通过互访活动访问对方国家,将友谊的种子播撒在全球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土地里,播撒在两国年轻一代的心中,中印两国的和睦交流互信是两国之幸,也是世界之福。
二、访问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在印度新德里、阿格拉、加尔各答三个城市访问期间,本人通过走访、询问、观察、数据收集、资料查阅等方式调研了解印度青年政治认同、宗教信仰、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性格等方面的情况,发现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政治宗教方面
一是在政治模式上,印度人保持认同而不敏感。在调研中了解到,印度中产阶级青年对印度的发展模式有普遍认同感,对社会经济发展很有信心,有归属感。受文化与宗教的束缚,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较平和,主要精力在个人事业的发展,希望挣更多的钱,而中印外交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很关注,包括对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并无强烈的抵触。同时,大多数印度青年没机会来中国,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来自西方媒体的报道,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了解,只对中国功夫、长城等世界认知性符号有浅显了解。
二是在宗教信仰上,印度人相当坚守而不封闭。印度教、伊斯兰教分别为印度的第一、第二大宗教,信仰人口分别占全国人口的83%、13.4%,其对自身基本教义非常坚守,在日常饮食、职业世袭、宗教仪式上极端坚持。但同时仍然容忍其他宗教信仰如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的存在,各种教派能做到和平相处。
2、经济发展方面
一是经济增速迅猛,发展潜力巨大。自1991年拉奥总理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印度经济发展一直非常迅猛,GDP年均增长6%以上。2017年第四季度,印度GDP增长7.2%,超越同期中国的6.8%,2018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7.7%,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茅。2017年印度GDP达到2.597万亿美元,超过法国,仅次于美、中、日、德、英,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9-2020年经济增速仍有望继续保持7.5%以上。按照印度目前经济增长趋势,其2019年GDP将超过3万亿美元,将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并可能在2032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二是国民收入较低,贫富差距巨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7年印度人均年收入为1821美元,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8866美元),在世界195个国家中仅居136名。2017年,印度城镇平均月工资为13562卢比(约1350元人民币),仅为中国城镇平均月工资的26.3%(5132元人民币)。印度57%的雇员月工资低于10000卢比(约1000人民币),只有1.6%的雇员月工资超过50000卢比(约5000人民币)。印度有两亿贫困人口,每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极度贫困人口超过7300万,被世界银行列为全球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统计超过90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街头很多地方能见到有流浪者,很多人白天摆街摊,晚上就睡在街边。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根据《新世界财富》报告,印度净资产超过100万美元身家的约1520万人,超过1000万美元的约58.4万人,超过10亿美元的亿万富翁有2252人,亿万富翁人数仅次于美国和中国,排名全球第三名。印度亿万富豪拥有的净资产相当于该国GDP的58.4%。
三是物价水平较低,商品供给丰富。在印度新德里、阿格拉、加尔各答三个城市访问期间,我在超市、菜场、餐厅、街边市场等观察、询问和了解当地商品供应和物价水平情况。印度卢比(硬币和纸币)分为1、2、5、10、20、50、100、500、1000共9种面值。根据人民币对印度卢比汇率,一元人民币可兑换略超过10印度卢比。我发现,市场上食品、蔬菜、水果、日用品等供应充足,物价水平较低,单价一般不超过100卢比。我在消费中的直观感受是,1印度卢比在印度国内市场的购买力,大致相当于1元人民币在中国国内的购买力。比如,芒果每公斤约40卢比,西瓜每公斤约15卢比,土豆每公斤约20卢比,椰子每公斤约15卢比,零食、饼干、薯片小包装的一般5-10卢比,牙膏和肥皂一般10卢比,牛奶和茶叶煮的奶茶一杯5-10卢比,咖喱饺带蘸料一个约10卢比,300ml木瓜汁一杯约30卢比。同时肉类较贵,在加尔各答超市发现,牛肉每公斤约170卢比,鸡翅每公斤120卢比;海鲜价格更贵,一公斤虾约500卢比。印度交通出行成本也相对较低,道路上小三轮载客非常普遍,中短途的小三轮收费一般50-100卢比,每公里约10卢比;若是打车,每公里约20卢比。
3、社会发展方面
一是就业、生活压力较大。印度人口已接近13亿,35岁以下青年占比65%,经济增速为7%。具有人口红利优势,但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印度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一、三产业占比大,二产业发展不充分,大型制造业很少,用工岗位严重缺乏,青年就业机会少,相对庞大的青年人口比例,就业压力很大。在其第三大城市加尔各答的大街小巷,小商贩众多,晚间在搭建在街边的简易窝棚中住,更多的无业流浪者则露宿街头。在高架桥下,长年居住着无家可归者,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存在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
二是市容市貌和基础设施较差。在德里和加尔各答,几乎没有看到干净整洁的高楼大厦,大城市的街道上经常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而无人过问;汽车、三轮车、摩托车经常抢道,并且乱摁喇叭;高速公路路况较差,从德里到阿格拉200公里,却要开四五个小时;在印期间,几乎没有看到过蓝天白云,基本上是雾霾漫天。
4、国民性格方面
一是在文化演进上,印度人包容吸收但能坚守自己。能够接受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在本国的大范围传播、影响,但种姓等传统文化依然在大部分国民身上根深蒂固,传统服饰、体貌装扮等民族特色依然鲜明。
二是在心态特征上,印度人温顺平和但有民族情绪。从观察到的情况看,印度人特别是中下阶层心态较为平和,做事少有躁动过激行为,习惯安于现状,较少受外界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近些年来特别是莫迪政府上台以来,由于对极端宗教民族主义的有意挑动,一些狭隘、保守、非常具有排他性和攻击性的民族主义行为已经开始抬头。
三是在行为方式上,印度人友好热情但效率比较低。与印度民众、印度青年的接触中,感到印度人普遍热情阳光、待人友好、乐于帮助。但同时一些印度人行为处事中也有较大缺陷,就是做事比较随意,缺少对工作安排的精心设计、周全考虑,效率比较低,在访问中经常会遇到交通餐饮安排不当、相关手续办理不畅等问题。
三、访问中形成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本人认为下一步更好地增进中印两国在企业、学校、媒体方面的交流合作非常必要,特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企业交流合作
一是加强两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势互补。民营中小企业在中国和印度均为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在各自经济总量中占相当高比例。印度在信息技术、医药制品和生物技术方面这三个领域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同时,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对以上相关领域的需求巨大,印度有关中小企业在拓展中国市场上大有可为。同时,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与新能源等诸多相关领域,中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平台型以提升为终端客户服务效率的企业,在拓展国内市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可以思考在印度市场是否有同样广阔的空间。双方可通过更高层面的政府交流、行业展会等渠道输出自身优势、拓宽对方的市场。在此过程中,对当地法规和税收政策的了解,对用户习惯的深入调查,可能是双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加强两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共赢。中国和印度都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大国,然而长期以来,两国培养的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外国。目前,在美国“硅谷”从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中国和印度,这对于中印两国的信息技术行业来说无非是巨大的损失。印度有着大量的年轻人力资源,35岁以下青年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超过60%。中国企业有机会利用好目前印度在其优势产业领域中的人才积累。可能的途径有几方面,一是直接雇佣本地印度技术人才,例如华为在多年前就雇佣了500名印度当地人,通过对其进行培训以使其掌握某门技术;二是创建专门的产业学院,有针对性地面向印度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多家软件公司,培养急需的产业发展人才;三是大量互派留学生,直接吸引印度留学生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直接进入人才市场;四是中印企业之间也可以签订人才相互培养的协议,扩大人才培养的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合作。
三是加强“一带一路”战略在印度的落地。由于种种地缘政治及历史原因,印度还没有完全接纳“一带一路”倡议。因此,尽可能从各个层面增加印度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和接纳,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够将产业优势和技术壁垒带到这片正在高速发展的南亚大陆上,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上”的层面,需要在可能利用的一切场合,跟印方善意地沟通和解释,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良好初衷和建设性实施方案,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从“下”的层面,需要完善巩固中印双方现有的企业合作,不断组织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中印双方更多的企业合作。建立双方民间联络机构,以实现市场信息等互通。例如中国广东目前已经在新德里建立了“中印贸易中心”,与印度政界和商界取得了广泛的联系,其它一些行业和地方可以效仿,为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便利,逐步建立起一个互信机制,这样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2.进一步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此次中国青年代表团赴印度的友好访问,延续了中印友好互通的传统,自2005年中国总理访问印度时与印方的友谊约定,每年的百人青年代表团访问交流一直持续进行,自2015年起,互访青年团的规模人数更是从100人增至200人,足见中印关系交流之密切、友谊进展之深化。不过,在走访印度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时,通过与学院内在读大四青年的深入交流,目前中方与印方的校际间的交流项目仍相当匮乏,就其所在的印度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而言,尚未有对口中国的相关学术亦或文化交流项目。因此,推动中印两国校际交流建设将是促进中印双方沟通交流迈向新一层次的有力推手。
201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公报》中,双方就曾强调了教育交流包括推动扩大相互学习对方国家语言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切实设立中印优秀大学生交流项目,建立互相承认学历学位的协议机制尚未未予以落实。目前设想的有效路径,可以先从中印志愿者服务、文化交流等项目着手,实现点对点的校际交流合作,并由此建立互通有无的伙伴关系。随后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采用可行的不同学制交换生项目,吸引印方与中方的青年到对应国家去学习相应的先进技术与文化,进而反哺本国,真正实现国家利益之双赢。
3.进一步加强媒体交流合作
在访问中我感受到,印度青年普遍对中国了解不深,而且主要通过媒体获取关于中国的各种消息,但印度媒体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主流媒体影响,《印度斯坦报》《印度时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涉及中国报道往往直接转载或跟随西方媒体。这导致印度青年往往通过西方媒体来认识和解读中国,更多关注负面话题,缺乏独立和客观认知,并且在中印边界等敏感议题上易受西方挑唆。同样,中国媒体涉及印度的报道也不够全面、客观和平衡。增加民众相互了解,是加强中印关系的重要基础,两国媒体应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建议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加强中印媒体交流,通过联合采访、媒体论坛等多种形式增进理解,管控舆论,为中印关系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和夯实民意基础。切实加强两国媒体的合作交流,可考虑举行两国媒体联合采访,比如中方可有选择地邀请印方媒体来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印方可邀请中方媒体到班加罗尔等印度高科技发达和集中的地区采访。此外,印度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与中国相似的民生问题,印度英文主流媒体对此广泛关注,包括教育质量、雾霾治理、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双方媒体可以围绕这些政治敏感度较低的民生问题,进行交流,通过媒体论坛等形式增进了解,为中印关系寻找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