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说一件挺令人唏嘘的事。
作家H,家境不错——当然是靠自己打拼来的。
几年前,H结婚了。他与妻子商量,资助了一个孩子。
孩子挺可怜的,生长在农村,母亲早亡,父亲又常年酗酒。
H好心,觉得孩子老跟着酗酒的父亲不好,便与其父商量,把孩子接到城里住,相当于收他做了半个养子。
孩子被接来后,读书很用功,每天都学习到很晚。
见孩子努力,H夫妻也很欣慰,对孩子视如己出,怕他学习太累还常带他去游乐场,让他劳逸结合。
本以为与孩子的感情会很深厚,不想在半年后的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却对H欲言又止……
H困惑不已,直到某日妻子帮孩子打扫房间,无意中看到了孩子的一篇作文,文中写了几句话:
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公平,自己父亲这样每天从早忙到晚什么也得不到,害得自己只能跟着叔叔过。
而有些人却可以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就能衣食无忧,比如我叔叔,每天除了玩电脑,就是看书,有时还可以陪自己出去玩。有钱人就是好,什么都不用操心。
H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没想到自己废寝忘食的写作,会被孩子误认为是一种休闲。
他当时特别想跟孩子吼一句,什么叫有些人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却可以衣食无忧?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的人,是你亲生父亲!正是因为你父亲什么都不干,只知道酗酒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是同情你,才会把你接过来。
我天天累成狗,还要挤时间陪你玩,我容易吗? 至此,H也终于知道了,为什么老师看他的表情会不一样。
故事中的主角毕竟只是个孩子,阅历不够,知见不足,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也很正常,不应苛责。
但这事还是让我想起了两个问题:
其一、关于善良与感恩
于施予方而言,心甘情愿的、基于善意的付出,就不要想着回报,否则你会很痛苦:随心的付出,就要接受随心的结果。虽然这不免残忍,甚至有些不人道,但接受不接受,都只能如此。
就像法师开示的:不管对方是不是骗你,只要自己是心存好意,做了就做了,各自因果各自背。
而于受惠者而言,懂得感恩却是必要且必须的,星云大师说过:感恩的人生才懂得付出,感恩的人生才明白富贵。
这是于个人而言。
而于社会而言,用感恩回馈善意,善意才能更好地延续,继而把我们身处的周遭导向正向循环。
想想看:
当你每次让座都得不到对方的哪怕一句谢谢,甚至把这当作理所当然,你会作何感想?
当你为了朋友的事东奔西走,求爷爷告奶奶,结果事情没办成,对方不但不感谢,反而蔑视、责怪你,你一定也会憋屈以至火冒三丈吧?
不过设身处地的事。
其二、贫穷的根源
佛学讲贫穷是源于过去世或今世的偷盗和悭吝,但不信佛的人未必能接受。
那说说知见。
蒙蔽我们眼睛的,是我们的知见。我们总是囿于自己的见识与思维桎梏,因而总是见不到真相,或者执拗地,把自己看得到的表象当作是真相,就像故事里的孩子。
但贫穷的原因远比这个复杂。
有一本书叫《稀缺》,作者是哈佛教授穆来纳森。
他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和穷人的焦虑是类似的:穷人缺钱,他缺时间。
之后,穆来纳森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
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研究后又证实,这些都是表象。
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
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会形成“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从长远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
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
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结论是:只有以“余闲”牵制稀缺,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这个结论与经济学著作《贫穷的本质》里所阐释的结果遥相呼应:穷人之所以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和认知,也缺乏利用资源的能力。
两者说的,其实都与认知有关。前者更用稀缺说明了穷人的认知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正是源于贫穷本身——因为穷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认知和控制力了。
我对研究成果的解读是:穷人长期缺钱,陷入对钱的“稀缺头脑模式”,于是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挣钱”上,而忽视了钱是果,而不是因。
因是什么呢?是高质量的输出/服务。这是需要不断投入一些或许没有短期收益的事情如学习、自我投资等的(其中当然包括我们的基础教育,以及个人智识的积累以及能力的养成等)。
而现实往往是:为了不被温饱所困,营役和劳碌已经耗尽了穷人所有的“带宽”,再无多余精力去思考、提升别的事情了。
恶性循环,就是这么形成的。
在我看来,这是对于贫穷最究竟、最现实的解读,也是阶层跃升之所以那么难的原因了——毕竟,让穷人在所余不多的时间里再捣腾出时间,在所剩无几的精力里再挤出精力,去学习,去成长,绝非易事。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学习和提升是穷人脱离穷困唯一正当、合理的路径。
如文首故事里的孩子,惟有藉由教育和历练,他的认知水平才会上升,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再把别人给予的温暖,异化成对世界的不满与怨愤,与此同时,认知的提升,也才能让他以后脱离贫穷的概率更大一些。
总之,穷人终归只能通过学习(包括学校基础教育和生活历练)来建立正知正见,继而正行,才能有机会走出贫穷的怪圈的。
我是悟恩,我也是穷人,一起学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