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好处?大多数人会立刻回答你: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书亦可以丰富你的精神世界等等,无可否认这些都是读书可以带给我们的益处,也是我们易于察觉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你可曾察觉读书带给你一定的困扰,让你开始怀疑一切了。
不久前看到了朋友发的关于读书的困惑,内容大概是:发现读的书越多,自己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不禁会问“我是不是“病了”?”。这引起了我的共鸣,把我长久以来潜意识里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再一次拉回了意识的世界,毕竟我也有过相似的经历。
记得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我喜欢的专业之外,看书成了我最大的爱好,那个时候想法很简单,希望找到人活着的意义,找到一条衡量对错的万能法则,解开我心中的疑惑。于是开始翻阅各种人文社科类书籍,其中哲学对我的影响最深,也是我最喜爱的书,因为我喜欢逻辑性比较强的论述,享受那种对真理思考的愉悦感。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越来越关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洞察了自己身上人性的烙印,常常会困惑于这是好还是不好,那时的答案是:这是我超越我本身这个年龄段或者说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样至少给了我一个安慰,一个继续走下去的坚定。后来随着知识积累和思考的深入,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即使再来一次我同样也会选择走这条寂静的小路,所不同的是我会改正自己的不足。
不是每个人都会幸运的陷入这个黑洞,当然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幸运的从黑洞里爬出来,那些被黑洞吞噬的就成了疯子,至少会是一个异类,那些飞出黑洞的就成了天才,至少会是一个位智者。为什么我会说幸运呢?因为你想陷入这个能吃人的黑洞需要满足三点,第一:你必须研读的是人文性书籍,第二:你必须热衷于思考尤其强调关于人性的思考,第三:以自身经历为出发点。此外越是逻辑性强的书籍,你会越容易掉入,也最容易失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常说如果真的喜欢读书,就请读哲学,如果拿不住自己,宁可不读它。所以也许会有人不理解你的世界,但你无疑正在走向真正的幸福。因为我觉得只有走过幼稚-成熟-幼稚或者说简单-复杂-简单的人生才是真正意义的幸福,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二字,才不枉昙花一现的人生。成熟的前后虽然都是幼稚,但两者却有着质的区别,前者的幼稚是造物者赐予的,后者的幼稚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而后者又和你的成熟度有关。而让人幸福的成熟度应该包含理性与感性,且高度的和谐统一,尽管两者是矛盾对立。否则我们会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感叹:我明白了这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人生。许多道理大家都明白,我们需要做的是内化,融入骨髓。况且生活本来就充满艰辛,更何况常常陷入对阴暗人性一面的思索呢!当我看完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时,我开始变得悲观,但我依然对幸福无比渴望,更何况不悲观的人呢?
对于理性和感性方面,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面对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时,都会不自觉的从自身的经历来理解,这就会容易激发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的世界,容易把自己架在人性的火架上,或是陷入悲观的境地,但我们这时感性的体验会让我们摆脱不幸。其实对此,我更愿意用“明理”和“怡情”来说,这不就是读书所能够传递给我们的吗?那时哲学让我明理,而古诗和泰戈尔以及冰心的诗成了我怡情的书籍,享受在理性的战场上征战归来后躺祥在情感中的幸福和轻松。所以把握“明理”和“怡情”的平衡也很重要,对于读物的偏向性和自身喜好的偏向性都必须有一个意识。
然而两者的统一,是一个无限的工作,我们本身也很难把握,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从第三人称角度来考虑问题,避免陷入进去,后来我读红楼梦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里面的人物关系复杂,特点比较鲜明适合从第三人称角度理解。但无可避免的是,我们可能会失去一定的人文教化意义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毕竟只有有一定的自我剖析才能更好的内化。
最后我想说只有学会深入思考才能把握好自己,那么如何去思考呢?在此举一例我那时对大家眼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思考: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的只是你相信什么,换句话说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但这恐怕和你的人性不无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