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a game you can win
1
直接中文翻译就是“玩一个你可以赢的游戏”,意思很简单,谁不会,但是仔细想想,又好像大多数人都在玩一个会输的游戏。
从小到大,一直都在玩读书这个游戏,但是真正从这个游戏里面赢出的人会有多少个?或许这个游戏对于大多数人是没有选择的,那么走出了这个游戏之后,你还赢了哪些游戏?
可惜大多数人在这场游戏里面可能由于真正能赢的人就没有多少个,输得太多的人反而获得了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的东西,大概在后面的日子里也继续输了下去。
所谓习得性无助这种东西其实蛮可怕,科学家曾经做了一个实验,把跳蚤放在一个杯子里面,初初开始跳几下就可以完全跳了出来。一旦在杯子上面加了一个杯盖,跳蚤反复地跳了多次都跳不出来,在这个时候再把杯盖拿出来,之后它怎么样都跳不出来了。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跳蚤,还有马戏团的大象,甚至人类,到处可见。
2
在工作上尤其如此,上司分派下来的工作任务,一旦接受就直接苦苦地去做,只要任务完成就好,不顾结果。身边有一位 A 君,在公司负责微信运营,但在大半年以来粉丝几乎很低,苦逼的几千粉丝增长,每天很努力地写文章,却没有为最终的微信粉丝负责。这场游戏稍微如果自己能够跳出来看看,都很明确知道继续这样做的结果。如果又换成老板的角度来看,这大半年以来的工资如果直接换算成新增的粉丝数,可能还不如直接花钱买粉丝,而且这样可能说买来的粉丝更多,其次又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对于老板而言,时间贵得多了。
3
所以,从现实世界跳出来好好想想,你是不是在玩一个必输的游戏?
昨天见到一位朋友 B 君,开着四个圈来接我们,现在为年销售额达到上亿公司的营销一把手。但我更想说说,B 君是如何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毕业生到达现在的高度。
在大学毕业之处,他想进入新东方,但是他一点门路都没有,正式渠道无法进入,在新东方一个人也都不认识。于是,他从网上找到了 24 个新东方校长的地址,然后他就开始给他们写信,每个月写一封。
当然初初开始这些信一旦寄出之后杳无音信,但他就这样坚持着,每个月写一封。最后其中一个人见了他,他一直在那个身边,慢慢变成得力助手,现在即使跳出来创业也带着他,成就了今日的他。
其实想想,他就在玩一个他会赢的游戏,在他当初只要你坚持能够不断地写,这些人里面终究会有人去见他,他去新东方只不过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有些事情看似不太可能,但是在某些人眼里又是必然的。
4
那么你有没有在玩一个你会赢的游戏?想想你的学习,想想你工作上的任务,想想你人生目前的职业轨迹?
上周刚好在上一个美国授权提高工作效率的 GTD 官方课程(GTD=Getting Things Done,中文翻译为搞定),里面提及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流步骤,那就是 Clarify,中文叫做理清。
也就是说当你记录或者收集到一件事情之后,下一步就应该是理清,其实就是这件事情需不需要采取行动。如果需要采取行动,那么:
- 丢弃
- 孵化日后行动
- 存档留作参考
如果需要采取行动,那么就是:
- 立即行动(凡是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的)
- 委派他人(可以由他人完成的行动)
- 延迟处理(以后再处理的行动)
再细细想想,其实理清的本质就是「找到事物的意义」,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所以如果确定要做这件事情的话就要确定下一步行动,同时需要思考预期结果,也就是想象完成这件事情的最终状态是怎么样。在这里,老师会特意引导我们,也就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有时候甚至需要连续问 4-5 个为什么才能找到做这件事情的深层意义,否则其实大多数看似很紧急很重要的事情其实都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重要。
其实对于我这个实践了多年的人来说,在下一步行动清单里面一直积压了 400-500 个行动,后来想想这其实问题很大,也就是说我什么都想做,本质就是什么都想要,这背后可能不足够了解自己,或者是没有理清这每一个行动背后的意义。
所以在工作流的这个环节非常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
工作的时候容易陷于细节,GTD 关键的地方在于定时拉高高度,发现里面的意义或者是紧密关联内心的事物。
不过后来想想,也是得益于常年实践 GTD,还是可以让我不时可以跳出来看看目前工作的全景,可以好好地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避免一直陷于繁忙的工作细节当中,失去工作的焦点。
5
因此,我觉得要玩一个会赢的游戏其中关键是思维的转换,看似好像很高深,实质只不过于是不时跳出来展望工作全景并思考好下一步行动。当然,其实做到不难也不容易,最起码的就是建立好「理清」事情的工作流程,还有最好是可以通过「每周检视」定期拉高高度,确保自己一直都在会赢的游戏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