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淳朴的年代,淳朴到确实存在着一见钟情,淳朴到有着爱一个人就去山上为她唱一夜的歌来讨她欢心的勇气,不掺杂一丝的浑浊与世俗,是世间最纯粹干净的东西。
这也是一个受压抑的时代,压抑到爱一个人却还要受父母之命的牵制。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形,却完全不矛盾的交织存在于现实之中。
在这样一个桃花源似的边城之中,两个人明明情投意合,却演出了一场爱情悲剧,在这之中,自然不乏外部人物的推动与阻碍、命运的鬼使神差和个体性格的羁绊。茫茫之中,似乎真的是那条名为命运的丝线把这个故事引到了这样的结局。但如果究其根源,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在1934年这样一个封建社会背景下,导致悲剧发生的最强大的推手,似乎更像是封建社会中两个人的恋爱所必须的一项硬性指标:门当户对。在那个西方物质文明渐入并腐蚀中国的年代,物欲泛滥、人心腐朽加上封建传统礼教的摧残,使两个人的恋爱更像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合。而横亘在翠翠和二老之间的,是那座崭新的碾坊,在其之上,凝聚了封建买卖婚姻的本质。正是这样的一切导致了翠翠的敢爱而不敢言,爷爷的别别扭扭、郁结致死,以及二老的气而出走。于是,在那样的一片天空之下,一切的偶然,似乎也就成了必然。
下面,我想做这样的一个外延,也是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带给我的启示:在封建传统礼教和西方物质文明腐蚀下的社会黑暗,不仅在大观园那样的大家庭中存在,而且延伸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把魔爪伸向纯净的边城;甚至绵延了数百年,直到如今仍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婚恋观。我们都是多多少少被物欲腐蚀的人类。而这种物欲放在了本应纯净的爱情之中,看似正常,可细嚼之下,这却是一种畸形了的思维观念。但就是这种思维,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我们也是被这种思想控制住了,装在这个挣脱不出的套子里了。
沈从文老先生曾说:“我要去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确确实实的做到了。在这个淳朴、干净、自然、美好的桃花源中,那种纯美而凄切的爱情,那种翠翠守着渡船等待爱情的姿态,那种二老竭力为爱情作出反抗的坚定神态,无一不在每一个认真品读过这篇巨作的人的心中留下了烙印和对纯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而与此同时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也应是使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的。在这个物欲日益膨胀的时代,我们真的要让我们以后的每一代都或多或少的受着这样那样的腐朽牵制和束缚吗?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而尾声,应该由我们所有人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