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日常随笔:
当人离开后的评价才是真实的,完全真实,绝对真实当然没有,我们要在背后议论这个时候还在现场的人会有一种权利,这种权利营造出一种责任,只有真话才能把控这种权利,这个时候看到的另一个人的反应也是真实的评价,这个场景下的谈话显得尤为重要,大家也可能只有一个表情,或者一些动作,但这些都会相对真实,如果要把真实记录下来,就难了,因为在场的,真实的时候自己是很难把控的。
虚假的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可这个真实难以启齿啊。
这种行为只有人类有吗?人背后议论人,谈论人,设计人,咒骂人,祝福人。这是人背后的真实,非常真实。但我们都说在背地里议论人不好,君子小人之类的,那真实真的就少喽。我们似乎把真实藏在某个地方,或者大家都说的心里,很少打开门去看看,慢慢的也用不上,后来锁生锈了,密码忘了,那个地方也就慢慢的消失了。
这种感觉又有点像人死了以后人们的谈论,好像人死后,那个“真实”的人就会出现。我们在谈论死后的那个人时在谈论什么呢?
想起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里面洋洋的视角告诉了我们他认为的真实,这个设计让人感动,也让人唏嘘,看上去好真实,也好可怜,我们的世界永远只有一半?去了时空的限制,我们的眼界有剪掉一半!还好有些人愿意去寻找另一半,找那些你看不到的东西给你看,但他们同时又失去了自己的另一半。
突然有了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后背才是这个人最真实的表情吗?比如《背影》最好的表演是不用脸的表演,最好也不要说话,言语都是骗人的。如果脸的欺骗性太大,我们为什么还得费尽心思学习揣摩,分析,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看上去简单的面孔,却还是找不到“真实”的部分?这是一种想象,一种对自己的背后,我们很少看,也看似不需要看部分的一种想象,没事儿闲的,还有事逼的,正面不好面对,只能从背面下手,但这“一半”看不到的部分会构成怎样的世界?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就当挖个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