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今年七十五岁了,在之前的很多年,我对母亲的印象就是严厉,尤其是对我特别严厉。这个印象一直到我自己成家有了孩子后,才在某一个时刻突然想通了,终于从心中和母亲和解。
她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和那个年代大多数人一样,人生的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和家庭,年轻时虽然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母亲在焦躁、委屈和艰难中坚持着做人的本分,虽然她因为严重的晕车从没没有去过太多的地方,没看过太多的风景,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她却把自己活成了一棵大树,守护着我们一家人。
母亲生在农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那时候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是我的姥姥姥爷是一对颇有见识的父母,无论怎样操劳,几个孩子必须要读书。
母亲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考上了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一所有补贴的师范院校。在学校,母亲结识了我的父亲,都是农村出来的两个年青人,天然的惺惺相惜,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没钱,没房,没车,只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毕业工作后,在简陋的宿舍里,父亲把三张长条凳拼在一起当做他们的婚床,购买了一些日用品后,就生活在一起了。
几年间,我和弟弟相继出生,父母每月的工资要给双方父母寄一些,还要维持自己一家的生活,不多的钱已经是捉襟见肘,艰苦的条件、繁重的工作和生活让母亲喘不过气来,十分辛苦,这种和理想生活有着距离的日子让母亲的脾气也变得有些暴躁。
父亲经常出差,母亲则年年都做班主任,作为家里的老大理所当然地就要承担一部分家事。小时候不懂事,把做家事当做一种负担,不是毛里毛躁烧穿了煮饭的锅,就是把煤炉子弄熄了,累了一整天的母亲回到家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我一顿。
那时的我又委屈又伤心,觉得她对我太严厉了,因为她对她的学生既爱护又有耐心,从不曾大声对他们说一句话,对我却是另一种态度。
虽然每次发过脾气后,母亲总是有点内疚,吃饭时总要给我挟菜,但是言语上却从没有说过一句软话,始终保持着她坚硬的个性,所以,我也从来不买账,而是心怀怨气和母亲对着干,甚至会故意生出事来气她,这样的后果是少不了又挨上一顿打,于是更加地叛逆了,整个青少年时期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交织着。
后来我长大了,和母亲的关系总是亲近不起来。其实这时候的母亲经过多年的磨练,也过了四十而不惑的时候了,脾气好了很多,对我们总是和颜悦色的。她心里有一种对我和弟弟的歉疚感,总觉得以前因为条件差,工作忙,对我们太马虎了。有什么事都和我们商量,尊重我们的任何一个选择,有时候对我和弟弟甚至有些娇惯。
我心里虽然知道自己毕竟是母亲的亲生孩子,以前对我再怎么严厉,自己也是她的心头肉,但是性格酷似母亲的我秉承着一贯的沉默,倔强地不肯说一句暖心的话。
好多年以后,当自己成家,有了孩子,面对生活的种种艰难,却做不到张弛有度,从容应对,生活的一点小事就有可能激怒我,更会因此迁怒到孩子身上。记得有一次因为孩子调皮,终于忍不住打骂了孩子,当年和母亲的一切如同放电影在我脑海里一幕一幕掠过,突然间才发现过了这些年,我竟然和母亲当年如出一辙。
母亲当年和我一样,从青春年少的时候过来,根本不知道家庭生活是怎样的,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就一脚踏了进去,从此和琐碎和操劳绑在了一起,才发现想要的生活和实际的生活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
每天茫然无措应对生活中的一切,没有人指点,也没有人帮忙,不知道该怎样做一个家庭主妇,更不知道怎么做母亲。跌跌撞撞地一路前行,心理的种种失衡,让自己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脾气自然地会暴躁。只是因为爱,母亲甘愿负重前行,虽然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又辛苦,但是母亲始终凭借着对家人的爱,拼尽了全力。
当自己经历了这些时,后来在书上看到一句话:母亲对女儿的态度取决于她如何跟自己和解。我理解了母亲的一切,自己现在也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了,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也更加宽容和理性,但是,过去很多不足和遗憾却已经无法弥补了。愿我们都懂得在心理上、物质上、道德上都做好准备了,再去做一个好妈妈,这才是对自己和孩子最负责的表现。
也许母亲早已经悟到了这一切,她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柔和、慈祥、和蔼可亲,对任何人都是一脸微笑、和这个世界深深地融合在一起的老太太了。
曾经读过唐寅的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人生七十古来少,前出年少后除老;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人这一辈子,除去前面年幼和后面年老的时光,人真正的能够随心所欲的日子也就是中间那短短几十年,可是这几十年大多被家庭捆绑,还没有从生活的烦恼和忧愁中解脱出来,时间已经悄然而逝了。
人生没有回头路,那些经历过的一切终将在我们身上刻下深深的烙印,当我终于懂了的时候,只有一个祝福,如果爱,请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