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剧透……)
小说刚开始的时候情节平淡,并没有跌宕起伏。两个小男孩过着他们的童年。一个是少爷,一个是仆人。仆人哈桑是一个哈扎拉人,少爷阿米尔满满都是优越感。两个小孩子看上去特别要好,但少爷阿米尔与其他小孩子玩的时候并不会带上哈桑,也很少去哈桑住的那间屋子。
后来从书中慢慢了解到,阿米尔很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很希望能得到父亲的关注和爱。最初还以为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太对… 但不得不承认,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还是很美好的,但也只是童年。
早就知道在平淡又美好的童年下,故事该有个转折,终于转折来了——追风筝比赛。阿米尔一直希望能得到父亲的肯定,所以他太渴望在追风筝的比赛中取得成功了。哈桑答应他,一定会帮他追上那个蓝色的风筝,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真的太忠诚,这样说也许不合适,因为童年的他应该是把阿米尔当做他最好的朋友。所以哈桑在面对侮辱的时候仍旧没有把蓝色风筝交出去,而令人愤懑和难过的是阿米尔并没有为哈桑挺身而出。在看这本书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能原谅阿米尔。他看到了,但是并没有采取行动。后来想一想,如果阿米尔为此出头了结局会是怎么样呢?被侮辱的会不会是两个人?还是阿塞夫会因为忌惮阿米尔的父亲而就此放过他们?
在往后的几十年里,阿米尔一直活在自责中,他自我惩罚。在事情刚发生的时候,他不敢直视哈桑,甚至不敢面对他,最终,他逼走了阿里父子。或许不是被逼的,哈桑什么都知道不是么。即便如此,哈桑仍能原谅阿米尔,努力修复与阿米尔的关系,但阿米尔却无法原谅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阿米尔是后悔的吧,后悔没有挺身而出。
阿富汗迎来了战乱,在一路逃亡的路上,我看到了阿米尔父亲身上的正义感。路上,他拼尽全力只为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尽管代价是他可能会被一枪打死。而阿米尔在这时却显示出了他的懦弱和畏缩。之前阿米尔一直担心父亲不喜欢他,觉得他自己没有长成父亲孙期许的儿子,在那一刻看来,我想他这么认为是对的。到了美国之后,他的父亲能够自食其力,尽管他在阿富汗曾是个大企业家,但当没有一切,他能靠自己的双手来解决温饱,这也是我佩服他的地方。
曾经的记忆看似被埋到了心底,但是却一刻都不曾忘记,甚至还渗透到了生活里。他爱上了索拉雅,但在提亲过后,索拉雅告诉了他一段她的往事。在阿富汗当时的年代,这段往事是不耻的,是让家人蒙羞的。但阿米尔选择了接受,因为他也有过去,他说:“我凭什么去指责别人的过去?”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更加宽容。婚后生活很幸福,只是没有孩子,阿米尔觉得这一定是上天给的惩罚。
文中的拉辛汗是个智者,他一直理解阿米尔,知道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知道阿米尔内心承载的恐惧和不安。这也是因为他更了解阿米尔的父亲。其实可以猜得到,哈桑知道,拉辛汗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的信中,拉辛汗说,他知道阿米尔这些年来一直都在怀疑他知不知道,其实早在事情发生之后哈桑就告诉他了。可是我却不懂了,如果哈桑告诉了拉辛汗,那哈桑知道他受伤的时候阿米尔就在不远处么?拉辛汗又知道哈桑在受辱的时候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么?拉辛汗应该是知道的吧,通过事情过后阿米尔的种种表现,也应该可以猜出来了。
拉辛汗在风烛残年找到阿米尔,有事情交代给他,说:“这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哈桑夫妇去世了,拉辛汗希望阿米尔把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的喀布尔带出来,但当时的阿米尔拒绝了拉辛汗,那一刻,我又一次对阿米尔失望了,因为他懦弱,他自私。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身处其中,还是这个世界上的人本就自私,只为自己考虑。然而,又一个惊天大秘密出现了,哈桑是他父亲和阿里的妻子莎娜芭的孩子,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怪不得他的父亲对阿米尔的感情会这么纠结,拉辛汗最后的那封信太过通透,揭开了所有谜底。那一刻,我觉得阿米尔父亲之前在我心目中高大的形象不见了,人设也崩塌了。尽管可以理解,但并不能原谅。他做下的错事毁了两个孩子,也伤害了他视为兄弟的阿里的感情。
拉辛汗说,他的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尤其是那一句,“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虽然这封信是在阿米尔带回索拉博之后才出现的,但,这封信太重要了。拉辛汗老爷太过通透,他早已看清了一切。而且他在信里写到,虽然阿米尔做错了,但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也只是个孩子,一个骚动不安的小男孩。当时他对自己太过苛刻,现在也依然如此,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这些话也让我稍稍释怀。不一定每一个人在面对那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勇气,那当我们遇到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该退缩?还是该挺身而出?
带回索拉博的过程是艰难的,喀布尔之行也是困难重重。索拉博跟他父亲有过一样的遭遇,心灵受到了重创,施暴者也正是当年的那个罪恶的阿塞夫,他的暴虐在幼年时就显现了出来,在他送给阿米尔的生日礼物时就显现了出来——《希特勒自传》。不得不感叹,生命有时是一场轮回,所有的债,都会还清。索拉博仍用了一副弹弓救了他和阿米尔,阿尔米被打成了重伤,但最后他们还是逃了出来。
但是,怎样抚慰一颗受伤的心灵,怎样告诉一个孩子,那并不是他的错。自杀过后的索拉博心已经死了,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为他感到难过,也是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不是只有女生,男生也会受到性侵。仿佛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真实存在,而且随时会发生的另一面。
文章的结尾,放飞的风筝终于引来了索拉博的一丝关注,而已到中年的阿米尔为索拉博去追风筝。“我追”,“我追”,“我追”。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生命就像一场轮回。追的不只是风筝,还有自己的灵魂。
最后想感叹,拉辛汗老爷实在是个通透的人。但是有通透的拉辛汗老人,首先要有通透的作者。
译者说:“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写于2017年5月31日早晨